干部“思民”先学“民思”

干部“思民”先学“民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近日在江苏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善于逆向思维、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的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人民网)

群众路线之所以被称为党的“生命线”,是因为党的根基在群众、血脉在群众、力量在群众,我党正是凭借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凭借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才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从革命时期一路走到建设时期,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推动国家向前发展。

此次,党中央要求严格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自上而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密切联系群众、消除机关“四风”,让群众路线在新时期重焕生机,推动“复兴之舰”在圆梦途中乘风破浪、奋勇直航。

密切联系群众,首先就要求党员干部多多“思民”,要增强宗旨意识,承担为民之责,多思为民之计,多干为民之事,以良好的作风、务实的行动、惠民的实绩,服务于民、取信于民,最终增强党和群众之间的鱼水之谊、血肉之情。

然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如果缺乏切身体会、不带真情实感,只是一味地如雾里看花一般,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待群众问题,就很容易把群众的“大事”当成“小事”、把群众的“难事”当成“易事”,犯了“闭门造车”的错误,从而导致群众的事情件件被搁置、事事难解决,最终党员干部虽费力“思民”,但人民群众却毫不“买账”,甚至认为是新的形式主义,反而更会有损干群关系。

事实上,张德江指出领导干部要善于逆向思维、换位思考,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在“思民”之前,需先学会“民思”,要站在群众的角度面对问题、站在群众的立场思考问题、以群众的标准判断问题。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走出“空调屋”,多进“百姓门”,多问群众冷暖、多知民忧民愿、多晓民情民意,用一脚黄土、一身热汗,体会人民群众的生活现状;要少想“领导心”,多思“百姓意”,多想群众所想、多急群众所急、多忧群众所忧,用一份担忧、一份急切,感受人民群众的艰辛不易。唯有如此,才能让党员干部通过亲身体会、自身感受,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多带些“真忧心”,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多一些“泥土气”,用“民思”来“思民”,确保发现真问题、想出真举措、获得真效果,最终解民忧、得民心!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