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喜文:喝道、清园与车让人先

隋喜文:喝道、清园与车让人先

喝道一事,源远流长。唐朝韩愈有诗句:“不觉中丞喝道来”。清末有首《京都竹枝词》云:“一双蔗棍桥前催,曲巷回过喊若雷。更有双鞭前叱咤,威风扬起满城灰。”把封建官僚们的颟顸形象描写得历历如绘。

关于喝道,《明史》上讲“谨出入之防,严尊卑之分”;《唐书》上讲“有卫有严”。可见喝道不仅是为了安全,更是为了维护上尊与下卑。令天,喝道已经销声匿迹,但喝道的幽灵仍在徘徊。譬如有的同志到公园参观,居然有人为他清园;在稠人处走路,有人把群众排开或拦住……这虽然不能和喝道相提并论,却也可以名之曰“余烈”吧!

虽说是“余烈”,群众却很敏感。这是由于,时代变了,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不论职务多高,都是人民的公仆,在政治上人格上与群众是完全平等的。因此谁再用降低群众人格去维护少数人的尊严,难免遭到非议。三大平等,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它发端于井冈山、长征和延安时期,翻阅革命回忆录随处可见。譬如,毛泽东同志与群众一起纺线,周恩来、任弼时同志被评为“纺线英雄”,朱德同志与战士一起担粮、拾粪、下伙房炒菜,贺龙同志背着生病的小战士行军,等等。领导人生活在群众之中,根本就不存在“清园”、“清道”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成了执政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继续身体力行,发扬过去的优良传统,堪为师表。一九五六年的一天,彭德怀同志想逛北海公园,到公园门口一看,一块木牌子上写着“休息”二字。彭总一看就知道是为了他来清园的,生气地说:“你们就是叫我们脱离群众! 你们说,是不是你们把群众赶跑了?”“我们有什么见不得人的?这么大一个公园,我们来了,别人就不能来?这种规矩以后在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国家里决不能有!”彭总取消了这次逛园,而且发誓说:“我以后再也不逛公园了,免得老百姓背后骂我的娘。”彭总的行为是高尚的,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与民同乐”,与群众处处平等的公仆精神。

今天强调发扬这种平等精神,是由于“文革”流毒败坏了党风,有使“喝道”死灰复燃之虞,多年来封建特权的思想意识渗入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不被察觉,因此抵御起来要花力气。近读报载的《“小事”见精神》一文,说在杭州人大会堂看电影,散场时还下着小雨,大小车均在步行者走得差不多时才鱼贯而出,车让人先,避免了往步行者身上溅泥水。这使人感到一种平等亲切的精神。别看是“小事”,小事不小,小事中能见精神。这是公仆和平等精神的真正体现。

原载《人民日报》1981年7月22日

责任编辑:徐晶晶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