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告别内涝—既要应急之计 更需长久之策(2)

【案例】告别内涝—既要应急之计 更需长久之策(2)

城市内涝缘何重复上演?

“重地上轻地下”的发展观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昆明一位排水专家对此直言不讳:“当昆明市地上工程快速发展时,繁华的商业街和高楼大厦下面,是一套无法与之同步配套的排水系统。”

据权威部门官员介绍,目前排水设施标准相对低,绝大部分城市没有编制排水防涝综合规划,即便像上海这样综合管理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的城市,外环以内600平方公里,排水设施建成覆盖率也只有70%。

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滞后,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雨污分流不彻底。住房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悦说:“全国每年要处理400多亿吨污水,但是我们的管网没有到位,实际上是按照过去的雨水系统在收集大量的污水,一个冬天下来,所有的雨水系统都开始淤积,造成了疏通的问题难以解决。”

“重建设轻维护”的管理模式,也往往令“小患”积成大祸。

记者日前在北京北小河污水处理厂流域的一条地下管线污水口看到,管径近两米的管道,四分之三左右的面积都被乌黑的淤泥、杂物堵塞。按照相关行业标准,当一条管线的“淤堵率”超过20%时,即进入了“清掏期”。

往更深一层来看,城市建设如何与自然相协调,值得思考。

在江西赣州,有一条著名的排水沟渠“福寿沟”,建于宋代,如今在市政工人维护下,仍在发挥排涝泄洪的功能,这个区域也从未发生过内涝。

据有关专家介绍,福寿沟利用城市地形的自然高差,全部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做好城市绿地和水体的保护,形成一定的雨水蓄积能力。

穿越千年,今天的我们似乎遗忘了先人留下的经验。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专家程文利说,城市发展中,大树变成绿地,沙土地变成水泥地,雨水下渗能力弱化,汇集至城市道路形成水流,这是城市内涝主因之一。

云南大学教授金子强说:“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人们生活更美好。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不仅在于霓虹灯有多亮,也不仅在于楼有多高、路有多宽,更在于基础设施有多过硬,尤其是下水道这样的良心工程是否通畅。”

告别内涝,既要应急之计,更需长久之策

转变发展理念是根本。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区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有专家说:“排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但是我们现在的发展理念,甚至管理体制,都存在人为分割了大自然的完整性。”

摸清“家底”是第一要务。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有关负责人说:“现状普查是城市排水防涝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此,我们组织编制了《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试行)》,同时,还编制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指导各地编制符合当地实际的综合规划。”

加强立法是保障。如日本有《下水道法》,对下水道的各项技术指标和排水能力都有严格规定。许光建说:“要有问责制,若再遇城市内涝而有人员死亡,相关公职人员该记过的记过,该‘下课’的下课。”

专家还建议要推动排水防涝方面的科技创新。许光建说,政府公共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雨水收集等方面的科技创新。

“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国务院办公厅今年3月底发出的通知,为治理城市内涝列出了时间表。人们有理由期盼,内涝,将不再是中国发展之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