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要警惕“伪改革” (3)

中国经济要警惕“伪改革” (3)

对于管理层来说,把中国市场经济的发育锁定在半政府管制半市场经济的不成熟阶段,是宏观经济管理者在权力缺乏来自民众有效监管环境下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本能的选择。路径依赖,在半政府管制半市场经济的有中国特点的市场经济道路上越走越远,是中国社会今天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碎片化”?

中国的改革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凌乱的、碎片化的、被动的和临时对付的特点。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到底是什么?这是个问题。

中国的改革和社会转型是个异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下,各个领域的改革、各个层面的改革都应该在同一个虽然可能是粗线条的但却没有结构性错误的大框架下来进行。也就是应该有个整体的规划,这就是所谓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并不是高层人士或高层机构设计的意思,而是一个具有清晰终极目标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民众长远利益和真实要求的整体规划。这样,才能够保证每一项具体的改革,即使是微观层面上的改革,都能构成整个战略规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否则,这些具体的改革就有可能要么只是一种过渡性的安排,要么是服务于特殊利益集团的。

我们检视一下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历程,在各种不同的层面上,我们不断地进行着各种改革与制度创新,总结出数不清的先进经验,但其中的许多经验与创新却非常缺乏生命力,最终只是徒增了一大堆新名词而已。我们的制度建设在很多方面就像我们的城市建设一样,总处于缝缝补补或拆了建、建了拆的折腾中。

为什么我们的改革进程缺乏一个整体规划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各个利益集团还没有就改革的最终目标真正达成一致。由于缺乏这个整体规划,我们的改革就显得很凌乱。当然,中国的改革是一个涉及到所有领域深层次变革的系统工程,但这不是简单地意味着必须在所有的领域同时展开改革,也不意味着完全不能采取过渡性的改革措施。虽然我们不能分两步跨越深渊,但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悬崖!

经济领域要警惕“伪改革”

为什么全社会难以就改革的最终目标达成一致呢?可能主要涉及到特殊既得利益和意识形态两方面的制约。任何市场化、法制化的改革,都指向权力的监督和约束,特殊利益集团有很大的积极性采用各种“假改革”来强化自己的权力,或平抑民众对市场化、法制化改革的诉求。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中还有不少人在21世纪的今天还沉迷于把人民--这个国家的主人当作防范的对象,还痴迷于在竞争性经济领域维持一个强大的国有经济部门、集中力量办大事、权力不受监督制约的强有力政府、规划许可、限购约谈这些“传统智慧”。甚至会利用经济发展中的困难,以刺激经济、加强宏观调控、整顿经济秩序的名义把加强政府干预经济、干预市场的能力当作应对经济衰退的手段,从而使中国的经济改革离现代市场经济越来越远。此外,我们现在还不具备平静地讨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环境,如果没有自由、平等、放松的讨论,何来共识?

现实中的许多改革,就是革别人的命,革弱势群体的命。这些形形色色的改革把原本就缺乏安全保障的民众抛入到日趋白热化的生存竞争之中,但政府的权力在这些改革过程中不仅没有受到削弱和制约,反而日趋扩张和强大。这些“伪改革”极大地损害了民众对改革的热情,这些“伪改革”的受害者甚至会跑到主张向后看、向后转、反对市场化取向改革的队伍中去。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