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成功正在于没有完全市场化(3)

改革成功正在于没有完全市场化(3)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改革成功的关键,实际上正是没有完全市场化和私有化,没有完全走到常规的市场经济去,仅仅走到半路上,这个半路上就叫做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就是把政府和市场、把企业和地方、把宏观调控和国家长期发展通盘考虑了。中国在实践当中逐步形成的这一三维市场经济制度,最大的特征是具有互动的三维主体结构,把中央的战略领导力、地方政府的谋划推动力,企业的竞争创新力,这三种力量整合一体,共同推动国家发展。这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政府和市场二元对立的思想。现在看来,很多情况下政府和市场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互相促进的一面,即所谓的共生。

最后,未来改革方向是什么?如果像上边这样来看过去34年经验的话,我们或许可以重新思考下一步改革的方向。现在谈的比较多的是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确实有很多领域需要进一步市场化。比如,国家发改委项目审批制,没有什么太大的道理。不管从哪一派经济学上都看不出理由。现在是以产能过剩、产能管控为理由审批这么多项目,现实已经证明它是失败的了。何况,即使产能已经够了,新企业带着新技术冲击原有产业,在一个新的技术状态重建产能的平衡,也应该是鼓励的,这也是发展。这个个例子说明发改委管控项目时不必要的,是可以市场化的,但是能不能说改革方向仅仅是进一步市场化呢?不能这么说。更重要的改革主题应该是政府组织变革、流程再造、及职能的重新界定,应更多着力于战略和监管层面,进一步放掉企业的微观管理。

特别强调一下政府流程再造,企业界对此最是头疼。以前没有关系办不成事,现在基本不会了,最后一定给你办,但经常折腾你到半死,这就是流程问题。所以,职能、组织、流程的变革才是第二轮改革最重要的话题,其间牵涉到环保、收入分配以及政府效能和廉政建设等问题。

大概还有一分钟,几点关于改革的想法就不说了,就说个结论。总而言之,中国正处在关键时刻,我们不应该照搬西方常规的市场经济。在世界市场经济的大家庭中,只有中国有希望、有条件,也应该有这个义务去打造一个不同于我们所知道的常规市场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现在,即使在最发达国家里,常规市场经济也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他们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还是未知数;在市场经济的根本问题上,即在政府和市场、个人和社会、国家和民间关系的重新探索上,世界各国正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没有现成可以照搬的东西,只能在吸收世界各国家成功经验与教训的同时,立足于自己本土的经验,打造中国本土的经济学理论,推动中国经济的制度变迁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谢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求是理论网。本网站对文中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交流。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