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呼唤大国文学(2)

新时代呼唤大国文学(2)

大国文学的历史性准备

当下中国文学的生产力,从价值形态来说,主要由三种力量构成:一种是上世纪30年代生人,一种是上世纪50年代生人,一种是上世纪80年代生人。

30年代生人的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在当今中国文学格局中,或许不再发生重大影响,但他们的思想资源实际上仍然影响着中国当下的文学创作。他们的优势与局限都在于,无论是怀念还是反思,他们与历史有着血肉相连的生命性维系。所以,在中国社会的整体性转型和变革中,他们对新的时代的提问与呼应,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的丰富性与真切性,他们对自身生命历程的反思程度,直接影响着后几代人对当今时代认识的深刻程度。

50年代生人的作家是中国当今文学界的实际领导者,60年代生人的作家在价值形态上基本上不出其右,所以,尽管创作甚丰、实力颇强,但也可以归纳于这一代作家的版图之内。这一代作家,生命经历最为丰富,虽然得到30年代生人的作家父兄辈的引领,但与五四一代作家的对接,与西方现代作家的对接,他们自身的生命成长,终于使他们成为独立的一支,且较30年代生人的作家,有了更为宽广的价值视野与更为丰富的人生经验,更少了些生命经验性束缚所带来的价值性束缚。他们是中国目下最具实力、最有希望的一代作家。但较80年代生人的作家,他们对新的社会人生形态,少了亲缘性,多了历史因袭的沉重。

80年代生人的作家,是中国当今文学创作界最为活跃的一代人。他们的生命经验、人生历程、价值观念,与中国的市场经济同步生成,他们最容易生成中国文学的新的气象。但他们处在当今历史的断裂处,他们既没有历史的纵深感,也没有人生经验的丰富性,这不由得使人怀疑他们创作的厚重性、深刻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出现了一批现实意义很强的散文,字里行间充溢着深刻的思想性。此类散文远追《史记》之风,成为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的一个创作标高。或许,它们是中国文学回应历史和时代呼唤的尖兵部队?鲁迅曾云:五四时代的文学,小品文的成功,是在小说、诗歌之上的。但五四文学的辉煌,毕竟是由小说、诗歌、小品文共同完成的。作为大国文学的中国文学,也将是这样。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