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方向是什么,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的重点是什么,改革开放35年和未来35年的本质差异是什么,这些都是应当引起广泛讨论、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的大问题。
全球变局和中国变局
危机后的全球变局,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美欧推动跨太平洋 (TPP)、跨大西洋 (TTIP)的自由贸易区(FTA)战略。这不仅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大自由贸易区,而且要打造排他性的所谓高标准FTA的范本,为未来全球治理建章立制。
二是着力推动“双边投资协定”(BIT2012)、“服务贸易协定”(TISA),要打造高标准投资自由化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范本。前者纳入准入前国民待遇、国有企业、劳工、环境、业绩要求等新条款;后者要求所有服务部门,包括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型服务业,对外资一视同仁。
三是制定“竞争中性”等国际新规则,限制政府利用优惠政策扶助国企战胜民企的能力。
四是推动全球再平衡战略,制造出有利于危机后美欧结构调整的所谓“中国消费、美国储蓄;中国进口、美国出口;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中国服务、美国制造;中国开放、美国撤资”等诸多议题。
五是利用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的契机,试图改变全球能源资源格局、改变全球投资贸易格局、改变全球治理格局。
六是通过重返亚太战略,加强与缅甸、蒙古、越南、菲律宾等地的军事合作,以消除所谓中国崛起对周边小国的“军事威胁”。
危机后的中国变局,主要体现在新旧发展模式的交替转换上。1978年的改革开放,当时急待探索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如何加快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问题,是如何缩小与世界发展的差距问题。当时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取得了广泛共识。
经过了35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国,但原有的发展模式、产业优势和社会结构已很难适应未来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广视野上,探索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体制、战略和结构;就必须在引资、引智基础上引制,推动与国际高标准制度规则对接,并探索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发展阶段和“中国特色”的高标准开放、高标准改革、高标准发展模式;就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包容性发展、平衡性发展、可持续性发展。不仅在经济上成为高收入大国,而且成为全球负责任大国、开放包容公正的法治大国、低碳绿色生态的文明大国。这也是基于一种危机感,即再不加快改革、调整和转变就将被边缘化,无法实现中国梦。
改革开放的三个转型方向
首先,外向型经济模式应当转型。外向型经济模式以鼓励出口和招商引资的双轮驱动,虽然前35年取得巨大成功,但毕竟是小国的开放战略,继续实施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摩擦、冲突和矛盾。下一步应转向公平非歧视性的开放型经济,推进向西开放和促进西部开放开发;扩大内需战略,尤其要形成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经济国际化战略,促进人才、产业、资本、市场、城市国际化。
其次,不平衡发展战略应当转型。下一步应转向机会公平,市场竞争驱动发展;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和发展援助重心向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小企业倾斜,向需救助人群倾斜,共同实现中国梦;政府职能重点放在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维护公平正义上来。
最后,低成本竞争优势应当转型。下一步应转向自主品牌、职业技能教育和社会和谐组织的大力发展;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公益型非盈利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更加重视“两型”社会建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