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对“城管发放烟灰袋”过度解读
说实话,看到这个新闻眼前一亮。南大街是常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区,环卫工人一天就捡3000多个,“随意丢烟头”已成影响市容环境的顽疾,在此现实状况下发放的烟灰袋可以说既是“一线调研”的解决方案之一,也是对市民不文明行为的无声劝诫和宣传,此其一。
白色的小袋子上除了印有“请勿乱扔烟头”的温馨提示外,还有“常州城管32字”服务品牌和12319热线。从32字“方针”可以看出常州城管的服务理念和文明执法性的宣传,表达了城管亲民、和谐、温馨的美好意愿。小小烟灰袋除了提醒文明吸烟外,还承载着密切群众服务市民的“连心桥”作用。近来城管通商贩的矛盾冲突频发,其实本可和谐。从城管发放烟灰袋宣传看到了“和谐城管”亮相的积极信号,此其二。
“这个烟灰袋真不错,可以随身带,用起来也方便。”这是市民当场试用时留下的赞语,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乃为实证。烟灰袋采用阻燃材料,不仅耐高温,还防水,可以随身携带用来装烟灰、烟头、口香糖等垃圾,有助于改掉随手弹烟灰及扔烟头的坏习惯,还帮助起到消除火灾隐患作用,“功能”很多,在创导文明方面具有正能量作用,此其三。
至于有市民质疑“变相鼓励抽烟”的说法有点过。这种质疑虽说也有一定道理,但整体来说城管发放烟灰袋的意义利大于弊。就目前而言,在倡导禁烟的震慑力和执行力尚且不够的语境下,力推文明吸烟的行为也是可取的。没有烟灰袋的发放,吸烟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发袋之义不在鼓励吸烟,而在倡导文明吸烟,这是显而易见的,不能吹毛求疵过度解读。
【启示与思考】
众所周知,国家已经立法在公共场所禁烟,连公共吸烟处和烟灰缸都将逐渐取消。在全民倡导禁烟的大环境之下,城管部门公然上街给市民,尤其是给烟民发放便携式烟灰袋,确实有可能在客观后果上起到鼓励烟民吸烟的效果,群众的质疑不无道理。但是,从禁烟现实困局角度说,城管局给烟民发放便携式烟灰袋,不失为一种务实的次优选择。
虽然说国家已经在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力度也不小,公众也很支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禁烟效果很差,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是几乎没有效果。既没有人制止在公共场所的违规吸烟行为,也没有机构和人员对在公共场所违规吸烟的烟民予以处罚,禁烟等众多措施基本上落空,该吸烟的照样吸烟,很少有人因为有禁烟措施或者禁烟提示标语而选择不吸烟。说白点,在目前禁烟就是一句空话,特别是在人来人往的大马路上。
在这种情况下,既然禁烟不现实,不能禁止烟民在马路上走路时吸烟,那么我们就应当退一步考虑,想方设法的减少烟民在马路上吸烟制造的垃圾和污染。而便携式烟灰袋,可以随身携带,用起来非常方便,既能装烟灰,还可以盛放烟头,避免烟民在吸烟时随时随地的抖落烟灰和在吸烟结束之后随意丢扔烟头,以减少吸烟垃圾,甚至减少因烟头乱扔而引发火灾。从这个角度说,城管用发放烟灰袋的方式,是在劝诱他们讲文明,提高文明素质,而不是变相鼓励抽烟。
其实,城管发放的烟灰袋,就像发放环保袋一样。通过环保袋,让大家注重环保,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这是一种积极的作用。
当然,发放烟灰袋只是治标之策,而且要让便携式烟灰袋发挥实用性,还需要提高市民素质。只要市民素质不提高,即使发了烟灰袋,烟民不见得出门就一定会带上烟灰袋,更不见得吸烟时一定会使用烟灰袋,仍然有可能我行我素随时随地制造吸烟垃圾。另一方面,从治本之策层面讲,必须依赖制度建设,像发达国家一样,采取法律、经济等手段,提高吸烟成本,彻底消除公共场所吸烟现象,直接减少吸烟垃圾。只要公众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就算不发烟灰袋,也没有吸烟垃圾存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