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中国发展经验的前后两个30年(3)

温铁军:中国发展经验的前后两个30年(3)

2、在1971-80年期间,中国“第二次外资”引进西方设备,造成1974-76年和1979-81年两次危机。

1970年开始,中国要调整产业结构,因为以前留下的产业结构偏军事、偏重工业,于是引进43亿美元的西方设备,改造工业结构,历史上叫做“四三方案”。70年代引进40多亿美元,迅速造成70年代的那场债务危机,爆发为1974年财政赤字,因为那时只有一个经济主体就是国家,于是造成了1974-1976年最后一次“上山下乡”。

1977年制定的“八二”方案,更大规模引进外资,造成1978年财政赤字突破100亿,1979年连同对越战争的军费开支财政赤字突破200亿。但这次危机无法转嫁给农村了,因为人民公社解体了。所以八十年代之后遭遇危机就不能再向农村转嫁了,于是乎就砸在城里,砸在城里就得推行大规模城市改革,于是1979年政府推出价格双轨制和对地方放权让利。

(二)第二个30年:完成外向型产业结构扩张

1、在1980-90年,中国“第三次外资”(开放改革)造成1988-89和1993-94年的两次经济危机。

改革到1980年阶段,80年代后期出现的那场危机,我们说是价格闯关。因为物价调控又导致了1989年出现的市场停滞,滞胀形态危机在1988、1989年爆发。

1990年代这场危机的爆发,我们把它叫做三大赤字同步爆发,外汇赤字、财政赤字、金融赤字,三大赤字同步爆发在1993、1994年。中国怎么度过的这次危机?中国出台了三个重大政策:汇率改革一步变轨、分税制改革、国企改革,外汇、财税和国企的三大改革,导致90年代后期中国加快全球化的步伐。

2、到19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加快全球化是“第四次外资”,带来1998-99年输入型通缩和2008-09年输入型通胀危机。

随着经济外向度在1997年增加到70%以上,中国开始遭遇第一次输入型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外需显著下降,政府随即启动国债投资拉动增长,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相对比较主动的危机应对行为。

由于全球过剩,于是2008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爆发之后当然会影响中国。这次中国还是得用“乡土中国”来实现软着陆。怎么实现?中央强调解决“三农”问题,国家投资解决农村公共设施以及小型道路小型电力小型排污等小项目,这里就有一个契机了,非常有效。

在互动问答环节,温铁军教授对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作出了预测。他指出,现在最大的威胁是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以量化宽松向全球输入过剩流动性,美国、欧洲、日本相继以政府直接干预的手段,一手增发货币,一手增发国债,其结果都是这个世界的通货膨胀,一定会导致这个世界的基本品市场——粮食和能源市场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会越来越多地把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宗产品金融化,因此未来一段时间是资本市场恶性竞争的阶段。

最后,主持人郝振省对本期讲坛做了小结。他指出,今天的讲坛有三点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第一,关于历史发展真实性的问题。温教授讲到了欧洲的历史进程,不是我们经常讲到的西方的制度文明、教育文明和科技文明,它是有着千年黑暗之谜的问题;讲到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强调气候变化、地理变迁、生存需求与维系发展在文明中形成的作用,这应该是合乎唯物史观的。先生不是在否定历史的多样性,而是在强调历史的真实性,这是我们分析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