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哈姆雷特问题”
因此,莎士比亚要让哈姆雷特截然不同于一个立刻行动的、单纯的暴力复仇者,而必须面对自我设置的人性与道德两难。这似乎也可以简单回答一下莎士比亚为后人留下的那个最核心的“哈姆雷特问题”——为什么他不立刻报仇?
说到这儿,在我们比较哈姆雷特的装疯与奥菲莉亚的真疯之前,先来回答这样三个问题:哈姆雷特是真的疯了,还只是一时装疯?哈姆雷特是真爱奥菲莉亚吗?如果是,他对她为什么如此冷酷?
哈姆雷特的问题在于他能以非凡的聪明才智事先看清楚每个问题所具有的利弊两面。他非常了解自己,深知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无法抑制愤激起来的情绪,所以才会事先跟好友霍拉旭等讲明要装疯。但他的疯话又时常是那么的清醒、深刻、睿智,同时又尖酸、刻薄、阴损,不仅毫不顾忌弦外之音,甚至唯恐别人听不出他的话中话、话外音。因此,他假装疯狂的古怪行为非但没能起到遮掩的作用,反而使克劳迪斯更加提防、担心,很快决定将他“驱逐”,并借英格兰国王之手杀他,以绝后患。
在奥菲莉亚的眼里,这位她深爱着的哈姆雷特殿下一定是真的疯了,否则,她自己不会疯,因为哈姆雷特的疯意味着她再也不可能与他相爱。她父亲的死,不过是导致她发疯的外因。显然,在奥菲莉亚心里,她的父亲无法与哈姆雷特同日而语。
不过,奥菲莉亚的确不幸。哈姆雷特为了让人相信他是真疯,主要方法便是对心爱的奥菲莉亚变得异常冷酷、残忍,对她说的话几乎字字句句都如刀似剑。而单纯、善良的奥菲莉亚那柔软的内心和脆弱的理智,却无法承受从这位心仪的王子、钟情的偶像、相爱的恋人嘴里说出这样冷漠无情的话。她眼见哈姆雷特“彻底地毁了”,自己的神经也随之彻底崩溃。莎士比亚无疑要让“由毛茛、荨麻、雏菊和紫兰编成的花环”作为她曾经相信和经历过的爱情的象征,并让她唱着悦耳的歌谣,与花环一起随水流消失到永恒。
哈姆雷特无疑是爱奥菲莉亚的,正如他在奥菲莉亚的葬礼上跳入墓中所说:“把四万个兄弟的爱加在一起,也赶不上我对她的爱。”他会为她哭,为她打架,为她挨饿,为她撕碎衣服;他愿与奥菲莉亚一同埋葬,让他们的坟墓高耸入云。但他十分清楚,甜蜜芬芳的爱情与血腥残忍的复仇不可兼得。显然,他认为替父报仇远比与奥菲莉亚相爱重要,而爱情会成为报仇的羁绊。对于哈姆雷特心底的这份苦衷,奥菲莉亚无从知晓。
我想,“哈姆雷特问题”或许是一个生命的孤独者所面临的永恒问题,这在今天依然如是。莎士比亚在第五幕开场创造性地增加的旧《哈姆雷特》剧里没有的哈姆雷特手托约瑞克骷髅所说的那两段并不太长的独白,或许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他要用这位老哈姆雷特王在世时曾欢蹦乱跳而此时已化为一具骷髅的小丑约瑞克,来阐释生命无常在瞬间带来的生死幻灭。这两段台词,可能直接与埃塞克斯伯爵被砍头和南安普顿伯爵被囚禁相关。
曾几何时,比伊丽莎白女王年轻34岁的埃塞克斯伯爵,从19岁时蒙受恩宠,抑或曾与女王真心忘年相爱十余载,情海爱怨,绵绵可期。但他最后计划推翻女王(也许仅仅是要控制女王?),因策动叛乱失败,终以叛国罪被女王下令处死。1601年2月25日,巨斧挥了三下,埃塞克斯伯爵人头落地,时年34岁。(有学者说埃塞克斯伯爵是莎士比亚创作哈姆雷特的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或与此有关?)比莎士比亚小九岁的南安普顿伯爵,也曾是女王的宠臣,因喜欢戏剧,热爱诗歌,还是一些诗人、剧作家的赞助人,包括赞助莎士比亚,而且,俩人还有可能是同性恋人。他因卷入埃塞克斯伯爵的叛乱,被判终身监禁,直到詹姆斯一世继位,才从伦敦塔中放出。
也许我们有理由做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推断,1601年正创作《哈姆雷特》的莎士比亚,是在埃塞克斯伯爵人头落地之后,写出了哈姆雷特对着约瑞克的骷髅所说的这段话:“原来这儿挂着两片嘴唇,我不知亲过它们多少回。——现在,你还能挖苦人吗?还能蹦蹦跳跳吗?你的歌呢?你那些随口编出来、常逗得满座闹哄哄的戏谑的笑话呢?你没留下一个笑话,来嘲笑一下你现在这副龇牙咧嘴的样子吗?完全打不起精神了吗?现在,你就到哪个小姐的闺房去,告诉她,哪怕她把脸上的脂粉涂到一寸厚,最后还是要变成你这副样子。”也许,在莎士比亚眼里,埃塞克斯伯爵之于女王的关系,正如约瑞克之于老哈姆雷特国王?
紧接着,莎士比亚又让哈姆雷特对霍拉旭说,一千多年前死去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枯骨,如今更有可能被人用来堵啤酒桶的窟窿:“亚历山大死了;亚历山大被埋葬了;亚历山大化作了尘埃;尘埃就是泥土;我们和泥,把泥土化成黏土;他既变成了黏土,为什么不会被人用来去塞啤酒桶的窟窿呢?至高无上的凯撒,死后化尘埃,/尘埃和成泥巴拿来补墙防风吹;/啊,那曾经让世界敬畏的尘埃,/如今补在墙上抵御寒冬的狂风!”
显然,这幅肖像,既是哈姆雷特,更是莎士比亚。幸运的是,我们今天还可以用莎士比亚来填补精神世界的窟窿,当然也可以用他来抵御各式各样世俗的风寒。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