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学习包厢”里我们学到了什么?(4)

【案例】“学习包厢”里我们学到了什么?(4)

图书馆的“学习包厢”让高校变身“小社会”

如今,每年几百万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动辄上万人的超级高校各地皆有,可是高校教师、图书、食堂等资源,由于财力人力却无法及时跟上。再加上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考研之路上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固定且安静的学习场所一座难求,所以“学习包厢”应运而生了。“学习包厢”用经济手段调整占座需求,确实满足了一部分学生的需求,但看起它又生错了人家,所以毁誉参半争论不断。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场所,在力有未逮的时候,也要最大化利用图书馆等学习场所,这样才公平。收费的“包厢”提高了利用的门槛,学校不但摆脱了提供公共学习场所的责任,还能坐在那儿等着学生送钱上门,169个座位一年收费13520元,不但有重复收费的嫌疑,如何使用也没有人监督。此外,高校会不会故意制造紧缺,堂而皇之地收取服务型项目的费用?

如今,高校越来越像计划经济时期的“小社会”了。从进入校门的第一天,学生的经济和人身就会遭遇变相控制,学生必须住在宿舍楼里,褥子被子变相卖给学生,军训时学校出售军训服,用饭卡让学生去食堂吃饭,利用“学习包厢”收取金钱……高校硬件建设基本也都围绕教学楼、宿舍楼展开,为的是容纳更多的学生。

在高校“小社会”的日常生活中,一切资源都处于垄断或半垄断状态,早已脱离了公共产品的属性。大学生其实是不折不扣的消费者,早已经为这些产品付出了高价钱,“学习包厢”这种价高者得之的产品,不应由高校或自建的后勤建设,否则就背离了高校教育的初衷。

其实,只要学校开放学生市场,允许社会资本投资“学习包厢”,那么不但能够提供数量足够的学习座位,还会因为竞争让价格降下来。如果什么事都是高校自己来,那么绝大部分学生只能望梅止渴,上了四年大学也找不到一处安静学习场所。高校不应该是什么都管的“小社会”,而应该是与社会接轨的“大市场”,这样才能让学生花更少的钱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

【启示与思考】

诚然,“抢占自习座位”曾是许多高校屡见不鲜的尴尬风景。在图书馆辟出相对独立的“学习包厢”,不仅可以免除部分学生抢占座位的尴尬,而且有利于这些座位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避免占而不用或效果不佳的浪费。平均每天不足3元的租赁费,也不会对多数学生的生活日用构成威胁。但在人们的认知常识里,高校的图书馆、自习室等属公益性的学习资源,学校在公共领地圈地划格,收费谋利是否妥当,的确值得探究。

应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学校根据家庭状况和学生需求提供有差别的层次化服务或不可避免。从住宿和餐饮的标准多元化可见一斑。学生趋之若鹜,高校竞相效仿,似乎在为“学习包厢”的身份争议做着“存在即合理”的注脚,而“考研率也跟着上升”似乎也在彰显“学习包厢”的开办效果。但即便是“学习包厢”的确属应运而生,对于众多大学学子而言,169个包厢仍属杯水车薪的稀缺之物。无论学校如何人为调剂,都难掩其“不公平”的实质。

教育资源配置应遵循公平性原则。在公共场所开辟私人区域,无疑是对他人占有空间的挤压;而僧多粥少的“学习包厢”,势必导致对多数学生使用包厢权利的剥夺。这便是“学习包厢”的“缺德”之处。从道理上讲,基于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学生的自学条件和权利应当是一视同仁、公平合理的。因此,无论是对贫困学生的“买不起”,还是对有钱学生的“租不到”,这种不合理、不公平都需要得到相应抚慰与补偿。

事实上,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在学校享受的任何高消费和优厚待遇,都难以摆脱“拼爹”之嫌。尽管这有失公平,但却是必须直面的无奈现实。包厢之外的学生没有必要对使用包厢的学友羡慕嫉妒恨。毕竟,包厢只是考研成功的外因。但学校却不能对这种人为制造的条件差别坐视不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应该是学校改善学生学习条件的出发点和至高境界。

也许,学校的现有地域资源和经济实力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进入“学习包厢”,但不能放弃对公平公正目标的追求和努力。比如,在开办好小包厢的同时,莫忘对大空间的环境治理,包括对硬件和软件的改善,大空间同样需要安静与有序;按照不盈利的要求,学习包厢的经营收入要在平抑投入成本的同时,坚持“取之于生用之于生”的使用原则,其盈利应当向大空间倾斜,也权作对包厢外学生的利益补偿。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