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维斌:准确把握群众需求的新变化

龚维斌:准确把握群众需求的新变化

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应该说,这些年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是,民生问题却一直成为群众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甚至不减反增。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住房难、住房贵,群众反映强烈。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群众的需求结构和需求标准变化了。

当前诸多社会问题与群众需求的变化有关

“需求”在心理学上通常被称为“需要”。按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说法,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一般而言,在低层次需要满足以后,就会有新的较高层次的需要产生。换个角度看,人的需要有客观需要和主观需要之分,客观需要,用以满足个体的生理需要,主观需要是用以满足人的发展和人生价值实现的需要。一般来说,客观需要满足之后,主观需要就会凸显出来。这两种需要既有生物本能引发的,也有社会文化环境引发的。近几十年来,我国一方面经济发展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了,温饱等基本生存问题解决了;另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带来就业方式、住房保障、社会组织形式等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化和信息化过程中各种新的生活方式被引进来、被创造出来,消费主义文化越来越强劲,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开放、交流、竞争中各种新的社会需求不断被激发、创造出来。

当前,从总的趋势看,群众的需求结构趋向于多样化、差异化,需求标准趋向高级化。人们不再简单地满足于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而是希望有更好的民生保障,对精神文化生活和对公平公正的追求更加强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是当前人民群众的共同需求,也是对党和政府的共同期盼。

但是,应该看到,群众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它包含着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群体。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群体的需求不同。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同方面群众之间需求的差异性很大。城市人更关心的是就业、住房、交通畅通问题,而农村人更关心的是土地、农业生产、外出打工机会和待遇、出行难等问题;城市人更关心的是孩子上好学和减轻学业负担的问题,而农村人更关心的是孩子上学方便和减少家庭负担的问题。东部地区群众更关心的是环境保护和更好发展机会的问题,而西部地区群众更关心的是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问题。老年人更关心看病和养老问题,而年轻人更关心就业、住房、发展和公平正义问题。富人更关心财产安全,中低收入群众关心如何养家糊口。富人要减肥,穷人要吃饱。即使是同一个群体,代际之间需求的差异也很大。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父辈相比,社会需求表现为“三高一低”四个方面的不同,即,薪酬待遇要求高、职业发展期待高、权利保护要求高、返乡务农意愿降低。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