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普通人“旁观式”法律态度(15)

如何看待普通人“旁观式”法律态度(15)

[10]一般被编入卡夫卡小说集而非散文集。

[11]参见[奥]弗兰茨·卡夫卡:“关于法律的问题”,谢莹莹译,载卡夫卡:《卡夫卡小说全集Ⅲ》,韩瑞祥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4一275页;[奥]弗兰茨·卡夫卡:“辩护人”,同上,第288~289页。

[12]有不少人认为《审判》意在批判当时法制,参见Parker B. Potter, Ordeal by Trial: Judicial References to the Nightmare World of Franz Kafka. Pierce Law Review, vol. 3, 2005, pp. 203, 230。但本文赞同波斯纳的基本判断,即《审判》对法制的态度偏中性。参见[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与文学》,李国庆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184页。另见后文分析。

[13]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肯尼迪(Anthony Kenndy)曾说:《审判》实际上很真实,而当事人对法律的感受总是幻想;《审判》被设想为不真实的寓言,但现实正如此。参见Douglas E. Litowitz, Franz Kafka’s outsider jurisprudence. Law&Social Inquiry, vol. 27,2002,p.108。

[14]见本文第四、五节分析。

[15]See Ernst Pawel, The Nightmare of Reason : A Life of Franz Kafka. London : Harvill Press, 1984, pp. 117~122.

[16]自1901年开始至退休,二十多年,卡夫卡工作基本上均为法律职业。参见Lida Kirchberger, Franz Kafka’sUse of Law in Fiction: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in Der Strafkolonie, Der Prozess,and Das Schloss. New York: Peter Lang Pub Inc.,1986,p. 191

[17]George Dargo, Reclaiming Franz Kafka, Doctor of Jurisprudence, Brandeis Law Journal, vol.45, 2007, p. 505.

[18]典型例子即《审判》第九章中神甫与K就“法的门前”展开的讨论。[奥]弗兰茨·卡夫卡:《审判》,曹庸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310页。

[19][美]奥斯丁·沃伦:“弗兰兹·卡夫卡(1941)”,张金言译,载叶廷芳编:《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8页。

[20]前注 [12],[美]理查德·A.波斯纳书,第172页。

[21]已有的文学评论和法学探讨,常提到这点。参见Carol Weisbrod, Family Govermence: A Reading of Kafka’s Etter of His Father. vol. 24, Toledo Law Journal, 1993,p. 699

[22]参见前注 [17],George Dargo文。

[23]前注 [18],[奥]弗兰茨·卡夫卡书,第137页。

[24]同上,第305页。

[25]参见前注 [21],Carol Weisbrod文。

[26]20世纪80年代,法国《读书》杂志、西班牙《国家报》、西德《时代》周刊、英国《泰晤士报》、意大利《新闻报》曾联合举办“欧洲最伟大作家”选举活动。卡夫卡名列第五,仅在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和但丁之后。详见《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西欧五国举行‘欧洲最伟大作家’选举活动”,《外国文学研究》1984年第3期。

[27]Patrick J. Glen, The Deconstruction and Reification of Law in Franz Kafuka “BEFORE THE LAW” and the TRIAL, Southern California Interdisciplinary Law Journal, vol. 17,2007,pp. 26-27.

[28]参见前注 [13],Douglas E. Litowitz文。

[29]参见张玉娟:“‘诗之思’:卡夫卡艺术世界的‘图式’”,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第2~9页;王蔚:“卡夫卡在中国的译介(1979年至今)”,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第13~17、27、33 ~41页。

[30]参见[奥]马克斯·布罗德:《卡夫卡传》,汤永宽译,漓江出版社1999年版,第53页;[匈]乔治·卢卡契:“弗兰茨·卡夫卡抑或托马斯·曼(节选)(1958)”,叶廷芳译,载前注 [19],叶廷芳编书,第336页;前注 [17],George Dargo文。

[31]参见Michael Pantazakols, Ad Humanitatem Pertinent: A Personal Reflection on the History and Purpose of the Law and Literature Movement. Cardozo Studies in Law and Literature, vol. 7, 1995, pp. 42~43;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84~386页。

[32]Ian word, law and literature: Possibilities and Perspectiv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pp. 144,153.

本文关键词: 刘星 法律态度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