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普通人“旁观式”法律态度(4)

如何看待普通人“旁观式”法律态度(4)

从这一“文学”进入另有技术上的理由。第一,卡夫卡为法律科班出身,获法律博士学位并曾深入研究法律,此为其文学写作提供了法律涵义的素养支持; [15]第二,卡夫卡的职业一直与法律有关,从未间断, [16]其另外“常阅读布拉格报纸中法律汇编以了解法律趋势”, [17]此赋予其文学写作以丰富的法律实践背景;第三,卡夫卡的叙述风格极具“法律活动”印记,即设问、寻答、辨析、证明,并且反复推进、循序深入,最后决断, [18]其中“很大部分都是对话,而这些对话大部分又都是辩论……它们像是侦探小说中的行动”, [19]同时,其作品中的具体法律制度内容,如波斯纳所言,“忠实再现了奥匈帝国刑事程序的很多细节”, [20]所有这些,为法学研究提供了文本模型便利;第四,其文学作品细腻、写实,虽然整体上故事最终结局有时易引发某些争议, [21]但具体情节合乎常理且没有斧凿痕迹,与广泛的人们社会生活经验非常吻合, [22]这和法律运作的现实社会背景相互映照,可资参鉴;第五,对应本文主题而言,其特点之一,在于着力描绘了关于法律活动的两类人,即少数内行和多数外行,并且细致描绘后者如何感受前者。上述五个理由,表明从中获取法学思考资源是乐观的,同时意味着从中获取法学实践素材可具有社会调查、观察的类似甚或更深入的依据价值。其核心一点是:因为法律化的丰富写实、合理经验,使从中挖掘新的法学理论得以可能,如果我们的确认为法学新理论的衍生点之一是实践细节本身。

卡夫卡的“法制文学”,相对其他大多数作家以法律活动为题材的文学,又一优点在于具体性描绘和一般性陈述相得益彰。这里意思是,《审判》虽然为具体描绘、故事叙述,但时有表达“理论观念”,带概括点睛之意,如“打官司总是两败俱伤”, [23]“对任何事情的正确理解和误解并不是完全彼此排斥的” [24]……而《关于法律的问题》和《辩护人》,则更明显地概括理论思考,使文学意向尤为清晰。如此,有利于避免,在纯粹小说具体描绘中思考易出现的“主旨揣测”问题(文学作品的理解常见仁见智)。也由此,从中深入讨论一般的法学问题更稳健,可大致避免自说自话。

同样重要的是,卡夫卡的“法制文学”为卡夫卡文学创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凡阅读或研究其文学总会提到体现其“法制文学”主旨的《审判》, [25]而其文学创作的成就为世界公认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26]这意味着,卡夫卡构筑的法律世界,广为人知并具备持久的阅读价值,进而可说,将其作为样本并从中研究法学问题,不失潜在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事实上,如有学者提到的,“在涉及亲属法、全球化、国际主义、批判法律研究、法理学、移民、劳资关系的学术论文中,卡夫卡与法律有关的作品一直被引用”。 [27]

运用卡夫卡“法制文学”集中讨论普通人的法律态度,已有法律学者作出努力。但努力主要涉及如下观点:第一,法律人应关注普通人对法律的迷惘;第二,法律人与普通人的交流是重要的。 [28]其努力更侧重法律人的社会公共伦理意向,即提示公权力的社会关怀颇为必要,未涉及本文主题:怎样看待普通人“旁观式”法律态度,及这种“旁观”对法律活动有何意义?故本文思考是不同方向的推进。

关于卡夫卡的文学,特别是上述作品,文学界已多有探讨。探讨主要涉及了叙事风格、流派归属、创作意向、写作立场和背后的各种主义,观点十分丰富,亦强调了其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况的深刻揭发,同时,提到了普通人面对法律制度的无奈。 [29]但因为主要是文学性的思考,故这些探讨没有、也不太可能展开法学的深入辨析,以对普通人的“旁观式”法律态度展开反思,进一步,这些探讨对本文主题研究的意义是有限的。然而,几乎相当一部分的文学评论承认,以《审判》为标志的卡夫卡“法制文学”作品,在细节层面上写实丰富、经验合理, [30]这又为本文的“‘文学’进入的技术理由”做出了佐证,从而使本文的法学推进更加可行。

结合文学作品讨论法学问题一直受到批评,此为旧话。法律与文学的学者已多有回应,并且理由充分, [31]本文不欲费笔墨。只需再次强调,重要的是能否言之成理,富有启发,利于实践。不应先验预设一种讨论无法推出有意义、价值的思考。

本文关键词: 刘星 法律态度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