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对香港有关方面人士讲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在不断发展,只有一个香港是不够的,只有一个上海自由贸易区是不够的。这样就会促进内陆地区、沿海地区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对外开放,所以说三中全会的决定又是我们对外开放的升级版。
——政治、社会
三中全会的重头戏是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其他四个方面的体制改革,这在公报中都给予了表述。
在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公报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我们称之为“三化”。怎样能够体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我最近出版的《中国集体领导体制》主要研究了中央集体领导体制,最后就落脚到这“三化”,与之相关的人大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都有如何“三化”的问题。“三化”本身是一个过程,从量变到部分质变,然后再量变,再到部分质变,进而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渐建立起来,而且通过实践,不断试错,不断成熟。
公报在社会建设方面也有突出笔墨,这也是老百姓目前最关注的问题。比如,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公报提出,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个理念的提出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异地居住、异地务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他们怎样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提出这个设想,就是怎么使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在,它已经成为一个基本国策。我曾经讲过,中国是“一国两制”,所谓“两制”,实际上是指城乡二元结构这“两制”。怎样不断地破解“两制”,在这个公报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从社会建设来看,在这个报告中涉及的许多方面都是老百姓关注的。比如说,教育领域的改革被界定为是“综合改革”,而不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再比如,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因为我们每年要至少为新生劳动力提供近900万个就业岗位,当然今年我们可能会超过1300万个。关于医疗卫生体制如何在前面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我们还期待《决定》的正式公布。
三中全会除了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特别提出了2020年的目标: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的过程,需要经历从低级到中级,到比较高级,最后到高级的过程,在演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试错、不断调整,一步步走到2020年的这个目标。
三中全会对改革的设计,还有待于有关部门根据中央决定进一步细化,出台进一步的细则。三中全会是十年的战略部署、十年的设计蓝图,又是十年的路线图。围绕着这个三中全会,我们会看到一系列的具体改革方案。
(光明网记者章丽鋆整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