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除了强调仍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同时公布了一系列与经济体制相关的改革外,观察人士注意到的另一最大特点是:通过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两个高层机构,整合中央一级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权力,以及通过加大地方事权上移等方式,加大中央在央地关系中的权力比重,中国的各项主要权力正面临重新整合。
《决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包括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废止劳教制度;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30%等具体改革措施,表明新一代领导人力图以现实方式大规模推进改革。
推进改革与整合权力相结合的特征,在以三中全会为代表的此轮改革中,已然显现出来。
事权上移
《决定》中引人注目地引用了“治理”这个新鲜表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列,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什么是新的国家治理体系,也许可以从《决定》中新宣布成立的机构和权力重构中发现一些线索。
由于此前舆论较少提及,出乎意料之外,国家安全委员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目前信息仍然有限的情况下,关于其具体组成形式和主要工作内容猜测甚多,但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这应该是一个类似美国国安委模式以“大安全”为核心的跨部门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灿荣表示,从整个设计来看,国安委目前的工作应该主要是对外,不会取代主要对内的中央政法委或与其工作有很大重叠。但随着以后的发展,也可能涉及更多的国内安全工作,比如美国的国安委,在9·11事件之后,就加大了有关国内反恐的工作。
据了解,早在30多年前,就有业内人士提出过成立国安委。10多年前也有过具体研究,但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并未提上具体日程。
而作为以全面改革为号召的重大会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悬念较小,也得到一致认同。根据《决定》,它将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
对于改革派人士而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近年来滞后的一大原因和表现,即是曾经在中国改革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国家体改委(办)的撤销,并入国家发改委之中。一个新的更高层次改革机构的出现,无疑会对改革的整体推进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在“市场化改革”方向的期盼下,许多人对国有企业改革抱相当大的期望。对此,《决定》明确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还要“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同时也对国企改革提出新的要求:一是规定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且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实行企业员工持股;二是规定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决定》还提出其他一系列影响甚大的权力重构改革,比如,在司法改革中,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而在广为社会关注的央地财政关系改革中,在“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的规定之下,并未选择财权下放,而是选择了中央事权上收,“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
从后续的一系列信息,可以更明显地看出此轮改革中权力上移的趋势。11月13日,中央纪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并就落实全会决议作出部署。会议首先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并表示,要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制定纪律检查工作 “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意见,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讨论良久的纪委垂直管理有了实质性消息,作为中央整肃官僚体系的纪委机构进一步扩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