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生态环保亮点解读

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就是要发挥制度的引导效应,使各级官员坚守生态底线,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的良性发展。要实行细化到每一项指标的量化考核,确立生态效绩离任审计与后评价制度,将官员的责任与环境保护牢牢捆绑在一起。明确不管当初决策人职务是否变动、是否在职,都要承担与考核评价结果相应的责任。因决策失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必须进行责任追溯与惩戒,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建立严格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让全方位的社会监督始终伴随决策,使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区域决策者的思维习惯。

亮点4: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决定》提出,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

《决定》提出,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自然资源主体产权明晰化将对生态保护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有偿”与“补偿”则揭示了生态建设与保护将逐渐告别“效益无价”时代,迎来真正“红利”。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其权属。当前,由于自然资源没有明晰的权属关系,往往陷入“公地的悲剧”,造成自然资源被过度使用或浪费的现象大量存在。因此,要通过明晰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及收益权来明确其所有人、使用者和保护者,增加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在资源价格制度方面,《决定》表述得也更加明确。例如,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方面,原来的措辞是“办法”,而现在上升到了“制度”,制度意味着将从管理深化到治理。而在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方面,原来的措辞通常是“深入”或“深化”,现在则强调“加快”,说明上述改革的迫切性和领导层对改革的整体认知。尤其是在转变发展方式、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上,价格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市场机制。

《决定》特别强调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对其评价从“基础性”转变为“决定性”,说明市场配置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这必然要求加快价格改革,其关键点就落在自然资源的价格上。与此同时,《决定》还新提出仅仅恢复环境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修复效益。

亮点5: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决定》提出,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主要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以“制度”,而不是“政策”来全面系统完整地保护资源环境;二是要对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不理想,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现有的管理体制上存在某些问题,为了解决或纠正体制上的问题,不能靠调整,而是要通过改革的途径,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正是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

通过改革来将不同部门职能整合起来;改变领导干部的考核标准,纠正部分领导干部的政绩观;生态系统修复和污染防治实行陆海统筹和区域联动,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以期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最终目的;独立的环境监管、行政执法和环境信息公开、社会监督,有助于破解不少地方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加大对破坏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环境保护工作全民群策群力、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亮点6:

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加大环境指标的权重

《决定》提出,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

旧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往往以经济效益作为首要指标,导致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只注重GDP增长而忽视经济发展背后巨大的环境代价,生态环境遭遇破坏的现象屡屡发生。中央此次明确在增长导向上“纠偏”,特别是加大了除GDP增长以外经济、社会、环境保护、人民生活等综合发展的考核指标权重。

这一新的“指挥棒”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任何以牺牲环境、人民健康等为代价创造的GDP,再不能成为官员升迁的“敲门砖”,在考虑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包括环境、生态、安全生产甚至新增债务等指标。

同时,此举将使区域发展成效以更优化、更合理的指标呈现出来,有助于拧干各地发展的水分,推动区域发展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增强地方政府转方式调结构的内生动力。

亮点7:

加强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职责,加强环境保护领域基层执法力量

《决定》提出,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

《决定》提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