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正确看待“中国员工最不敬业”说(4)

【案例】正确看待“中国员工最不敬业”说(4)

【热议】“最不敬业”忠言还是悖论

你对你的工作敬业吗?日前,美国盖洛普公司做了一项全球雇员敬业度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员工敬业比例只有13%,中国远低于世界水平,位居142个国家和地区倒数第一。

当然,这是美国公司的调查,我们完全可以质疑,正如网友@游雨漓所说,“美国人不是没事光请假吗,老板大多是受气包,这也叫敬业?日本韩国居然也不高,这调查结果尤为奇葩。”在这份榜单上,一向被视为敬业的日本人,也只比中国人高一个百分点,的确有点让人大跌眼镜。

不过,如果认为这家公司是“黑”中国员工,也不免沉湎“阴谋论”,比如去年,盖洛普公司调查发现,49%的中国人相当满意工作,为此又给了中国员工大大的“赞”。两相矛盾的调查结果,如果不是调查抽样有问题,恐怕正揭示了我们的思维死角:是不是我们自以为“敬业”,其实他人看来却并不敬业呢?否则无法解释,将敬业看得无比重要的日本人,为何也被冠名“最不敬业”?

何谓敬业?这家美国公司给出的标准是:有激情,感觉自己与公司有深刻联系,他们推动创新,让整个组织前进。显然,这和我们的标准:勤勉完成份内工作有较大差别。哪种“敬业”更有利于企业成长,或许见仁见智。不过,“创新”、“激情”上的差距,却也会造成生产力上实实在在的差距。这恐怕才是“敬业”之争更该引发讨论的真问题。

与国人工作心态有关

谢雨峰(陕西社科院社会研究所副研究员):即使不是“最不敬业”,“不敬业”现象在我国仍然很普遍。这和中国人看待工作的态度有很大关联。更多的是功利化,着眼在于挣钱养家,缺乏事业心,在这种认知下,人的追求就会很低,对工作投入也会有限;如果工作不能满足他的回报要求,就会跳槽,或产生抵触情绪;在这种浮躁心态下,缺乏创造力和激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应反思社会管理模式

周子恒(评论人):敬业有两个最基本前提:一是这份职业值得我们去“敬”;二是大家有能力去“敬”。中国员工“世界最不敬业”的帽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水平与认识的问题,更关键的,还是社会管理模式使然。只有真正重视员工、关怀员工,才能充分改善员工的工作状态;也只有集思广益、广开言路,才能培厚员工的职业归属感,进而在“勤劳辛苦”之内,点滴用心、乐业敬业。    

媒体观点淡看“中国员工最不敬业”

员工敬业不敬业,恐怕不是专家们说了算,也不是调查说了算。其一,敬业的标准定得太高,也只是极少数人所定,公众未必认可;其二,调查的范围以及所取的样本也未必是科学的。这样的调查只不过是“一家之说”,也只不过是一种调查而已,实在没有必要当真。

当然,作为员工,理应敬业,我们即便做不到如专家要求的“敬业”,但我们却应该将自己手头的工作尽力做好,这才对得住付给我们的薪水。

  “不敬业”别怪个体不努力

调查反映出中美员工间敬业率的差距值得重视,过去,我们往往夸大了美国人追求安逸、享受生活的一面,却忽视了他们是如何勤奋工作的,以比尔·盖茨为例,年轻时每周工作98小时,成为世界首富后,每周仍工作6天,每天13小时,宣布退休后,每周还要读5本书。

敬业率低是客观事实,要改变这一现状,不能只靠个体努力,还要制度、管理与文化的跃迁,正如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为中华民族注入了腾飞的激情,在今天,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挣脱枷锁、打破慵懒的格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敬业率低的问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