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正确看待“中国员工最不敬业”说(5)

【案例】正确看待“中国员工最不敬业”说(5)

【启示与思考】

中国员工的敬业比例只有6%,沦为“最不敬业”。应该如何看待解读这样一份敬业度调查结果,“中国员工最不敬业”说明了什么?要想充分地回答好这些问题,在这里,恐怕主要取决于我们如何准确认识理解把握“敬业”这一根本概念,进而具体搞清楚这样两个关键问题:究竟何谓“敬业”、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何谓“敬业”?整天忙于工作、常常投入大量时间加班、紧张辛苦程度非常之高,就能算是真正的“敬业”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这正像有专家指出的,“敬业不等于辛苦,这是两个概念”“如果把工作当作饭碗,只看收入,缺乏对工作本身的认可和归属感,就很难敬业”。而我们很多员工,在就业压力巨大,个人自主择业余地较小的情况下,未必能求到自己喜爱的、和个人兴趣紧密相关的职业,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很多时候甚至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试问,不能“乐业”何来敬业? 

与此相印证,据盖洛普公司调查,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和美国之所以敬业率高,是因为在这些国家,员工的职业取向和个人兴趣联系紧密,酬劳与能力相一致,容易对职业产生较高的满意度。

这意味着,“敬业”其实主要是一种基于“尊敬、敬重”等精神情感的内在价值认同、职业归属,并不能简单用“收入”或“忙碌”等外在表象的指标来衡量判断。这也就是说,一份工作职业,即便收入福利水平很高,也并不一定代表从业者就是真正“敬业”的。

怎样才能做到“敬业”?除了从劳动者角度不断提高其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之外,笔者以为,更重要关键的出路实际上还在于,从工作本身的角度,如何不断提升其自身“可敬、值得尊敬”的程度和吸引力,确保职业岗位首先也能充分地“尊敬善待”广大职工。毫无疑问,作为一种内在精神情感的“尊敬”,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仅凭“单向”作为就能产生,而只能是双向互动、“互敬互爱”的结果,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业”当然也是如此,所以,只有职业同时“敬人”,职工才可能真正“敬业”。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