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改革脉搏推进城镇建设

把握改革脉搏推进城镇建设

核心提示: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城镇功能完善吸引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产城互动发展格局。要按照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的要求,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形成一批规模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和新型工业化基地。要注重规划建设一批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推动金融、会展、商务、创意和特色商贸、文化休闲等服务业合理布局,使新型城镇化建筑在坚实、可持续的发展基础上。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更大勇气、更高智慧全面推进改革发展,其中对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及农民进城等更是作出了重要部署。预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迎来新变革。对此,笔者进行了浅显的探析和思考,以期有所裨益。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厘清四个问题

问题一: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是要数量增长型的城镇化还是质量提高型的城镇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快速城镇化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2011年,全国城镇化率达51.27%,历史性地迈过50%这一门槛,2012年又达52.57%。有观点认为,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太快了,很多在其他国家需要10年、20年甚至半个世纪才能完成的建设,我们4-5年就必须完成;但也有观点认为,城镇化的发展关键是在发展观、政绩观上出了问题,与速度本身的快慢并无必然联系。实际上,我国城镇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还要低10多个百分点,如果慢吞吞不作为,就会丧失战略机遇;而速度太快的话,则会大大加剧居住、治安、交通、医疗、教育、环境等方面的矛盾,也不可取。最理想的是选择一个合理的区间发展速度,以质量为先,按照舍得放、慢一点、可持续的思路,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问题二:新型城镇化在路径选择上是大城市化还是小城镇化,是城市优先发展的城镇化还是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当前各种观点交织,大抵是大城市容易产生拥挤和犯罪等问题,小城市就业机会少、人均占地多等,说到底无非是规模经济的问题。既然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那么每个经济理性人都会用脚投票。其实城市的大小不是关键,关键看能否提供就业机会,能否生存,或者生活得更好。从国际经验来看,采取城市优先发展模式的拉美、非洲等国,大城市之外就是农村,这样的经济传递效率是极低的。对我国而言,我们不能将新型城镇化理解为发展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更不是追求城乡一样化,用城市、工业来消灭农业、农村和农民,而应按照城乡各自的发展规律,用大城市带动中等城市,中等城市辐射小城镇,小城镇服务周边农村,走互补协调发展之路。

问题三:新型城镇化是走老路还是改新道,是群众受益的一个过程还是GDP崇拜下的一种冲动?当前,一些地方对新型城镇化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前所未有的重视,有的甚至放出豪言要在短时间内使本地城镇化率达到80%或是90%。这种干劲值得肯定,但取向却值得探究。特别是在当前稳增长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新型城镇化,是将其视为释放改革红利、让群众受益的的一个过程,还是仅仅作为刺激经济增长一种手段?毋庸置疑,新一轮城镇化,必将带来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对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拉动和促进作用。但如果仅将其作为加速GDP增长的一种工具,则可能偏离正确方向,也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决策者更要拓宽思路、放远眼光、抓住本质,理性分析和正确处理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依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区位特征确定城镇化发展的规模和方向,进而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问题四:农民进城到底是主人还是过客,是简单的“被上楼”还是深度的“市民化”?以往的城镇化,表面上城镇规划范围扩大了,房屋道路建得更多了,但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城市中穿梭往来,仍然只是城市的边缘人,他们如浮萍般随波飘荡,扎不下根,城里留不下,农村回不去。所以,城镇化的本质还应落到“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是钢筋水泥的城镇化,不是玻璃幕墙的城镇化,也不仅仅是城市空间扩张的城镇化及推高GDP的城镇化,而应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应全面推进以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进程,逐步使城乡居民基本无差别地同享现代文明、均享基本公共服务。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