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问题群体分析视角理论框架构建研究(2)

老龄问题群体分析视角理论框架构建研究(2)

核心提示:老年群体更替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中的必然现象,也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群体分析视角,充分发掘老年群体更替中的积极因素,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正是本研究的主旨所在。

生命历程理论基本原理可概括为4个方面:

(1)“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个体在哪一年出生、属于哪一个同龄群体(出生组效应)以及在什么地方出生(地理效应),基本上将人与某种历史力量联系起来。

(2)“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人总是生活在由亲戚和朋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之中。个人正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被整合进特定群体的。每代人注定要受到别人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巨大影响。

(3)“生活的时间性”原理。生活的时间性是指在生命历程中变迁所发生的社会性时间(social timing),同时还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生命历程的协调发展。这个原理认为,某一生活事件发生的时间甚至比事件本身更有意义,强调了人与环境的匹配。

(4)“个人能动性”原理。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建制之中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自己的生命历程。即使在有约束的环境下,个体仍具有主动性。人在社会中所做出的选择,除了受到社会情景的影响之外,还受到个人经历和个人性格特征的影响(李强等,1999)。

生命历程理论旨在解释老年同批群体内老年人之间的差异性,其指导价值表现为:指出了老年同批群内在差异性并对这种差异性进行了解释;指出背景、机会和能动性是影响老年同批群内在差异性的三个重要因素;同时指出老年同批群中个人生命历程具有可变性,关键是能动性对背景的运用和对机会的把握(Fry,1999)。

虽然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重点是老年群体内部的差异性,但依然可以运用于不同队列老年群体间差异性研究。我们可以依据生命历程理论的本意,将不同队列老年群体分别作为一个单元,而将整个老年人作为一个整体。当我们用生命历程理论分析老年群体不同队列间的差异时,依据上述结论,可以提出如下一些假设:不同队列老年群体间是有差异的;背景和机会等整体环境方面的差异是形成不同队列老年群体差异性的重要表现;除了背景和机会,能动性也是其差异性的具体表现之一。

2.2 动态老龄化理论

“动态老龄化理论”(dynamism)是由Riley(1999)等学者提出的,属于老龄化与社会研究范式(aging and society paradigm)范畴。其核心观点包括:“老龄化模式变迁”、“社会结构变迁”、“老龄化的马太效应”。

2.2.1 “老龄化模式变迁”的观点

该观点认为,老年群体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老年群体成员的组成,会随着成员的去世与新成员的不断补充,而得以持续性更新。新进的老年人与去世的老年人之间,无论是在个体还是群体方面,均具有较高的异质性。以美国为例,“婴儿潮世代”的老年群体,较之战前出生的“寂静世代”群体,在老龄观、世界观、人生观等多方面存在着鲜明的差异。因此,“出生于不同时间的人,不可能以同一种方式变老”的论断是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所出现的“老龄化模式变迁”特征最直接的表述。

事实上,自1960年代中后期伊始,就有包括Riley在内的诸多学者,对美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分化”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其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是“同期群”(cohort)。例如,Elder(1969)等学者认为,中年群体在迈入老年期时会逐渐呈现出令人惊异的特征,即属于不同出生批次的老年人,在老龄化的过程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老化模式,即老年群体具有突出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Riley(1973)、Bengtson(1973)、Maddox(1974)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支持了这种观点,认为相较之于其他群体,老年群体在群体内的确存在着高度的异质性,其原因可能和老年人自身的因素有关,不过,受到当时研究水平的限制,以上学者均没有对影响因素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

自1970年代末以来,学界对群体老龄化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批判:

其一是“以偏概全”的问题。在分析老年群体异质性问题时,不少学者常常将注意力过于集中在老年个体的生活经历方面。正是基于老年个体生活经历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有学者认为老年群体的异质性源于老年个体的差异性,而未考虑社会、经济等外在客观条件的变迁所导致的影响(Dannefer,1984)。

其二是“过犹不及”的问题。部分学者过于注重社会变迁对老年个体所产生的影响,从而认为每个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都是不一样的,这种观点直接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的“不可知论”。Modell(1978)、Hogan(1981)、Elder(1982)等学者对这一观点做了批判,认为应当从“同期群”角度来分类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例如,婴儿潮世代、寂静世代、X世代等群体,以中观、宏观的视角来研究老年群体中所存在的异质性问题。

其三是“顾此失彼”的问题。Hogan(1985)旗帜鲜明地反对老年群体“同质化”观点。他认为,“对老年群体‘共同经历’的过度关注,只会导致老年群体研究趋向‘同质化’,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的”。而 Krauss(1980)、Adelman(1985)等学者认为,对老年群体老龄化的研究,不应过多着墨于老龄化的宏观社会背景。因为,对社会宏观背景的过度关注,往往会导致对老年群体自身经历的忽视,这对分析老年群体内的异质性是极为不利的。

基于以上认识和多年的探索,学者们提出了一种分析老年群体异质性的研究范式。即,一方面,要注意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发展与变迁对老年群体所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导致老年群体间异质性特征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不要空泛论述社会变迁对老年群体所产生的影响,而要采用中观的视角,从“同期群”角度,按照群体分层、分类的原则,用“动态”(dynamic)视角研究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异质性问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