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问题群体分析视角理论框架构建研究(3)

老龄问题群体分析视角理论框架构建研究(3)

核心提示:老年群体更替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中的必然现象,也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群体分析视角,充分发掘老年群体更替中的积极因素,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正是本研究的主旨所在。

2.2.2 “社会结构变迁”的观点

该观点认为,人口老龄化发展往往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两者的交汇点是在年龄的“标准”方面。例如,人们预期进入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是在不断变化的,而政府通过划定退休的具体年龄,以决定退休者能否享受到完整的社会保障待遇,也是“年龄标准”运作机制的具体体现。Riley(1999)认为,这种基于“年龄标准”社会结构变迁的观点,往往和政府行为、工业化、现代化等中观、宏观社会背景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这种社会结构的变迁也是影响并导致老年群体内部出现异质性特征的重要原因。

社会结构变迁学说的中观、宏观视角很快引起了美国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开始以该理论为抓手,对美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展开研究。

自本世纪初以来,Gergen(2000)等学者在社会结构变迁学说基础之上,基于建构主义角度,提出了“价值与老龄化的社会建构”理论(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value and aging self)。

社会建构理论将“参与”(engaged)视为社会建构的基础元素。Gergen(1994)、Gergen & Davis(1997)指出,社会思想、社会观念等社会精神生活层面的内容,均来源于社会成员的日常活动,通过社会成员之间的广泛互动,由此所形成的“互动网络”(Matrix),是导致产生社会思想、观念等内容的重要原因。

价值与老龄化的社会建构理论认为,“老龄化”,或者准确地说,对“老年”的定义,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也是一个文化的概念。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互动,创造了老年这一概念,同时使这个概念伴随着社会互动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此外,Gergen还颇有前瞻性的提出,老龄化概念的内涵将在不断扩张的老龄化群体联系中得到发展。正是由于概念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联系”(relationship)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老年人终将自己决定“什么是老”。

社会建构的理论意义在于,提出了社会观念、概念内涵的发展性特征,为解决年龄地位不一致问题(age status inconsistency)提供了思路。该问题突出表现为与社会个体年龄地位相联系的各种社会期望之间的不一致(波普诺,1999)。例如,人们通常对老年人再就业的效果持谨慎态度,认为老年人只适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难堪重任。因此,如果有老年人依然从事工程设计、项目开发等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工作,则往往会引起社会成员的关注与好奇。而社会建构理论认为,“老年群体的工作能力”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会随着老年群体不断更新换代而变化。当前老年人的工作能力,与十年后迈入老年门槛的老年人的工作能力,势必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政府部门对老年人再就业的支持力度也会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高龄化而不断增强;老年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也会随着老年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互动的增强而发生改变。因此,社会建构理论、社会变迁理论在阐明老龄化等概念的动态性特征时,也间接承认了,老年群体概念内涵的动态性。新成员的加入、原有成员的逝去将会显现老年群体间鲜明的“动态的”异质性特征。

2.2.3 老龄化的马太效应观点

在老年群体世代更迭、社会宏观背景变迁的基础之上,Dannefer、Riley等吸收了Zuckerman(1972)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老龄化“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的观点。马太效应原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而在对老龄化马太效应的设想中,Dannefer(1987)等学者认为,社会变迁、群体更迭对特定中观群体所造成的影响可能是集聚性的,并使老年群体内部的异质性愈加明显。

老龄化的马太效应观点认为,导致“新”老年群体与“旧”老年群体存在显著不同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出生批次的差异性。例如,出生于战后和平年代的老年人,与出生于战争年代的老年人,尽管都属于老年群体,但在健康程度、平均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先天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会在老龄化后期体现得更为明显;二是职业的差异。包括Spilerman(1977)、Hodson(1982)等在内的学者均支持这一观点。例如,一名卡车司机和一名教师之间的收入差异,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逐渐扩大,其结果是退休教师的养老待遇,往往会明显地高于退休的卡车司机。

因此,老龄化的马太效应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前美国婴儿潮世代老年人所处的强势地位。婴儿潮世代生于美国战后,在经济恢复与增长、物质文化生活繁荣发展的大社会背景下成长,相较之于出生在战时的“寂静世代”群体,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这种优厚的条件,使婴儿潮世代在壮年时期,成为美国社会发展的栋梁,例如,美国许多高校的校长、跨国企业的董事、经理等均属于婴儿潮世代人群。由此,婴儿潮世代得以发展的优势条件与“寂静世代”群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婴儿潮世代在进入老年期时,往往能够享受到更为稳固、质量更高的养老保障。

除此之外,居于强势的婴儿潮世代老年群体,还能够通过报刊、电视等各种媒体渠道,改变社会成员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建构活泼、强势、有力的“新”老年人形象,从而,在物质保障与精神生活方面,强化其优势地位,也进一步将该队列群体与其他队列群体区别开来。

统而言之,动态老龄化理论通过老龄化模式变迁、社会结构变迁与老龄化马太效应等3个核心观点,为我们指出了不同老年群体差异性的主要特点:差异的客观性、差异的动态性和差异的集聚性。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