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推进中国人口城镇化发展步伐
我国目前仍处在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2002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只有39.1%,而到了2012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则达到了52.6%。十年间,城镇化水平提升了13.5个百分点,年均达到了1.35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35年间城镇化水平增长最快的时期。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既对经济持续增长起了重要保障作用,同时也对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平台。
我国以人口城镇化为主要依托的需求潜力释放,是未来10年可持续发展的一大优势 。2012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为52.6%,要达到65%的人口城市化水平,至少还有10年以上的增长时间。
要加快中国人口城市化发展,一项重要任务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而这其中的重要阻碍就是户籍制度。要对现行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就是要取消其依赖于户籍制度的各种歧视。应逐步创造农民工可转化为稳定的城市产业工人和市民的制度环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为非公经济健康成长提供公平竞争环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十八大报告有关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是“平等”、“公平”、“同等”。
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多部鼓励非公经济即民有经济发展的政策,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的36条;2010年又出台了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的36条。2012年7月又出台了新36条设施细则。如果说,2005年搞非公经济36条可以看作是一个重大进步的话,那到了2010年,再搞另一个36条的时候,说明2005年出台的36条,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经济即民营经济本身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条件。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对不同的所有者,就是平等对待。而政府的一项重要且基本工作,就是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增长的活力,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就是进一步放手发展非公经济,让非公经济的巨大潜力得到释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