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党与新媒体关系(3)

把握好党与新媒体关系(3)

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打造良好的社会基础,提高人们对党的心理认同度。党对社会、对民众的引导,直接目的就是可以获得人民的心理认同。而只有当社会现实与我们所宣传的理论不矛盾不冲突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理认同。民众对党的引导的认同取决于党的各项实际工作,取决于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政治基础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已经被人们认可,但由于社会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人们的认同度还有一定影响。因此,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社会目标,对提高人们的心理认同度十分重要。

与时俱进,以科学的指导思想引领国家与社会意识形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舆情所折射的社会价值观五花八门,是多元社会的观念反映,党负有引导之责。历史与现实都表明,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为,首先取决于意识形态本身是否科学,理论是否彻底,是否反映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志。因此,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同志近期系列讲话为指导,不断发展党的指导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为之注入新鲜的思想,既顺应时代潮流,又符合人民意志,是使党的指导思想具有活力,并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根本之道。

坚持民主与法治原则。对于在国家意识形态中不占主流地位但不触及政治底线的社会意识形态,无疑要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或影响,但是,无论指导还是制约,基本方式是以宪法和法律为基本依据,以尊重民众的表达、监督、参政议政权利为基础,对其进行整合与规范。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反映。

实事求是,创新引导方式。执政党和国家权力机关对于网络的引导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比如,变单一性为多样性,即意识形态宣传内容,应分清党内与党外的不同需求,适应各不同社会阶层需要,实行分层次宣传。又如,变强制性方式为引导方式。在人们实现个人利益途径和手段日益多样化、可以不依赖于党组织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时代,对人的思想意识采用强制性手段,只能产生表面认同而非心理认同。因此,用引导、疏导的方式胜于强制性方式。再如,变以行政权力为主的方式为说服教育的方式。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简单说来,是思想对思想的引导,权力的作用往往有用但有限度。人们对一种意识形态的认同,更多的是基于对其科学性、对其是否反映了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形成认同、认可。因此,以平等沟通的方式来影响人的思想,效果好于权力的方式。

辩证看待新媒体的“负面”作用

互联网上的确有大量不真实信息,但即使没有互联网,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也有大量非真实的小道消息,只不过传播速度和范围与互联网无法比拟。对于虚假信息的遏止可以通过法律规范、行业自律、网民的道德制约来解决。这里需要重点澄清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