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以“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就地城镇化”

海南:以“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就地城镇化”

———海南省澄迈县城镇化之路调研报告

摘要: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最理想的结果,就是使海量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尽可能做到“离土不离乡”。近年来,海南省澄迈县坚持“就地城镇化”理念,对破解“离土不离乡”问题进行深入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和有益经验,值得重视。

城镇化的基点在县域小城镇

中国的城镇化之路,究竟以哪里为基点?国外通常的办法,即转移出来的农民向大城市聚集,这是各国的必由之路吗?带着这些问题,调研组踏上了澄迈调研之途。

在和澄迈县领导座谈时,围绕城镇化问题,大家热烈讨论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思想,同时讨论了习总书记今年7月在湖北考察时提出的“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的问题。县委书记杨思涛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思想高度认同、心得很深。他对我们说,中国的城镇化一定不能只注重大城市的发展,不能把农民都往大城市赶,转移出来的农民,还是要按照“离土不离乡”的原则就地安置。

澄迈县、镇两级领导形成共识,认为从澄迈的实际情况看,把城镇化重点应放在促进小城镇发展上,有利于实现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共建共享。如果以这些小城镇为依托,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农民就可以像城市人一样享受现代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实现“就地城镇化”。

在“就地城镇化”的思路下,澄迈人理顺了城镇化发展思路,即: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鼓励农民在家门口自主创业或以土地使用权、房屋使用权等固定资产入股合作,开发乡村公园、农家乐、乡村旅馆、休闲养生馆、放心菜园、果园采摘、劳动体验、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旅游服务业,实现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就地转化。为促进“就地城镇化”,澄迈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各地的自然禀赋,打造具有不同特色的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

澄迈县历史悠久,是海南历史文化古县。自西汉年间(公元前110年)置县,是西汉时期海南三大历史名邑之一,史脉久远,人文炽盛,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古村落遍布县域各地。金江镇美榔双塔建于元朝初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城镇罗驿村,是世界上最大的用火山岩建造的古村落,已有800多年历史。澄迈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融入对这些古村落的保护和修复中,有力带动了这些古村落及周边的发展。目前,澄迈正在实施对这些古村落集中连片整治修复工程,并筹划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精彩亮点。

澄迈以咖啡为抓手,打造咖啡文化,建设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集世界咖啡种植文化观赏、咖啡交易中心、世界咖啡口岸、咖啡制作观摩品尝区、陶艺制作创意体验区、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大大促进了周边村庄“就地城镇化”进程。

同时,澄迈还打造了台湾风情小镇、欧洲文化风情小镇、地中海文化风情小镇等,这些风情小镇各具特色,绿色、低碳、宜居、宜业、文明、富裕。这些小镇将用小火车连通,连片形成就地城镇化的美丽风景。

澄迈就地建设小城镇,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起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目前,澄迈已重点打造出三条“美丽乡村”带,计划串连县域内的村、镇、开发区和农场,形成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互为依托、相互支撑的空间格局。

“就地城镇化”,相应地带来了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旺盛需求,路网、供水网、供电网、通讯管网、垃圾处理网、污水处理网以及公共文化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关键是打下新的安身立命的根基

人往哪里去,也就是转移出来的农民,如何留得住,有保障,生活好,也是调研组的问题。我们意识到,“就地城镇化”问题,说到底是使人就地“转型”的问题,其中的关键,是要有新的产业承接兜底,使惯于务农的农民,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转型为新产业的自食其力者,从而打下新的安身立命的根基。澄迈的实践令我们鼓舞。

澄迈“美丽乡村”建设的突出特点,正是注重产业带动和支撑,帮助传统农民转型。“以工业化思路发展农业”,让“美丽乡村”成为一个“整体性可经营的商业品牌”,这是澄迈的雄心壮志。

澄迈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很多。如发展新型农业,重点培植特色农业、包装农业、观光农业、彩色农业、外向型农业。再如发展特色林业,打造出一批咖啡村、福橙村、槟榔村、椰林村、花梨木村、沉香村等。又如发展长寿产业,借助世界长寿之乡、中国长寿之乡品牌,开发长寿康体休闲项目、长寿康体休闲旅游线路、老人用品和富硒保健品等。

根据“以发展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原则,澄迈持续加强农业的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打造了福山咖啡、澄迈福橙、澄迈福牛等一系列优势特色农业品牌。由此形成农业—工业—商业—旅游—消费的产业链,成功吸纳了大量农民。

同时,澄迈注重推动大中城市优质资源向中小城镇乃至中心村延伸,打造海南生态科技新城,发展特种玻璃生产,为吸纳当地农民转型就业作出了实质性贡献。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硬指标

据统计,2012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52.6%,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35%,两者相差17.6%。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转移到城里的人,在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诸多公共服务方面,并未真正享受与城里人同等的待遇,处于被城市边缘化的状态。因此,调研组认为,是否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衡量“就地城镇化”成功与否的重要因子。

可以明确地说,澄迈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硬指标的,澄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电力通讯、金融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统筹建设,并将之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和基本前提。

澄迈从2008年起,就开始实施并持之以恒地抓“8+2民生工程”(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文化建设、电信服务、金融服务8个方面,以及富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个工程),作为澄迈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举措。该工程覆盖澄迈全县城乡,并注重向“三农”倾斜,取得了重要成果。比如:

率先全省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三免四补”政策,从2010年秋季起,将“三免二补”升级为“三免四补”,免除十二年义务教育学杂费、课本费、住宿费,补助学生作业本费、职校和中技学生生活费、住宿贫困生生活费等;

率先全省实现村村有标准卫生室目标,开展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建成覆盖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健康信息化网络,创造了农村卫生试点改革县镇村一体化的“澄迈健康模式”;

率先全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进农村“两场一室”(标准篮球、排球场,文化室)建设,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村村通,完成全县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

率先全省实行分散供养和社会供养相结合的养老体制机制,对建省后被征地农民实行养老保险政府财政全支付,同时由政府财政予以老年生活保障补;

率先全省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宽带,从2010年起实施推进宽带村村通工程, 有线宽带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居委会和半数以上自然村(463个);

率先全国实现金融便民服务延伸到所有行政村,累计安装823部POS机(刷卡消费终端),发放借记卡8万多张;等等。

同时,澄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狠抓生态“八项工程”,强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既美化人居环境,又推动农民致富。

目前,澄迈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百岁以上老人比例超出中国和联合国“长寿之乡”规定标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长寿之乡”、“世界长寿之乡”。这项荣誉,不仅是澄迈生态环境优良的有力证明,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好标志。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澄迈以“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就地城镇化”的理念和实践,无疑是符合中央城乡一体化建设总布局精神的一个有说服力的案例。

(调研组成员:夏伟东、陈怀鹏、李菱、李艳玲、陈亦琳。原载《红旗文稿》2013年第22期,本报有删节。)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