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民主。中共十六大就把“党内民主”提升到了“党的生命”的高度,并且确立了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的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路线。中共十七大再次确认了这一民主发展战略。党内民主是除基层民主之外,中国推进民主政治的又一重点。如果说基层民主是由下至上推进民主的话,那么,党内民主则是由核心向外围推进民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是中国的政治领导核心,其执政地位以国家宪法的条文加以确定。作为中国实际政治权力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几乎掌握着国家全部重要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此外,作为一个有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中国共产党聚集了中国社会广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精英。没有党内民主,就意味着没有核心权力层的民主。如果不是从主观臆想而是从客观现实出发,那么完全可以说,没有党内民主,就难有实质性的社会民主。党内民主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民主治理的进程。从中共十六大和十七大所描绘的蓝图看,推进党内民主的重点,一是维护和实现党员的民主权利,包括党员的主体权、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是改革完善党内民主制度,重点在于改革党内选举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党委的议事制度和决策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务公开制度。党内民主也是中共十七大要求全面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7]
基层民主。改革开放以来,基层民主一直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中之重。几乎每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每一次党的代表大会,都没有例外地强调基层民主的重要性。基层民主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政治权利,是全部民主政治的基础,意义尤其重大。此外,优先发展基层民主,从基层民主逐渐向上推进,也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积累民主政治的经验。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地将发展基层民主当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并且决定要“重点推进”。报告用整整一节的篇幅对发展基层民主作了专门论述,表明基层民主仍将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在发展基层民主方面,如何处理基层社会的党政关系、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的关系、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公民权利与公民义务的关系,如何有效遏制基层选举中的贿选和宗族势力影响等消极现象,如何增强公民的民主与法治意识,将是基层民主治理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乡镇机构的改革、公民参与渠道的扩大、政策制定过程的民主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加强、基层社会组织的培育、社区自治和职业自治制度的完善、社会自治的推进、乡镇党政领导公推直选范围的扩大、城乡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的转变,都将是基层民主治理改革的重点内容。15
四、若干结论性思考
从上面的历史性回顾和前瞻性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治理状况的根本性变迁。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中国的治理变革呢?或者说,这些治理变革的现实基础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从大的方面来说,在过去30年中决定性地影响中国治理状况的主要变量是社会经济的变化、政治发展的逻辑、新型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全球化的冲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