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为行文方便,本文中将“死刑立即执行”一概简称为“死刑”、将“死刑缓期执行”一概简称为“死缓”。
[12]当然,我们也可以将这个表述中的“同案同判”替换成“公平”或“公正”,这也进一步说明,同案同判与司法公正之间紧密相关。
[13]车浩:《从李昌奎案看“邻里纠纷”与“手段残忍”的涵义》,载《法学》2011年第8 期。
[14]下文( 第三节) 中,将给出为何区别真正的同案与不真正同案的做法必然失败的理由。
[15]Andrei Marmor,“Should Like Cases be Treated Alike?”,in his Law in the Age of Plural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pp.184-187。
[16]陈景辉:《实践理由与法律推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
[17]这里的“相同”可以合理的替换成“相似”,并且其中的意义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18]“赛家鑫”的名称意味着普通民众认为它们是真正的同案,而云南高院以“邻里纠纷”之类的理由认为它们并非真正的同案。
[19]刘树德:《形式司法语境下的“同案同判”》,载《中国法学》2011年第1期。也可见前引[4]、[5]中所载的诸篇文献。
[20]逻辑上讲,法官也可能在满足其他司法要求的前提下做出相同的判决,但是这个做法所依赖的理由,就不再是“同案同判”了。
[21]这个辩论从反向说明了,为何案例指导制度背后所依赖的必然是“同案同判”的强主张,而不是弱主张。
[22]John R. Searle,Speech Acts: An Essays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pp.34-35.
[23]Larry Alexander & Emily Sherwin,Demystifying Legal Reasoning,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pp.36-39.
[24]Joseph Raz,Practical Reason and Norms,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nd edition,1990,pp.25-28.
[25]宋晓: 《判例生成与中国案例指导制度》,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4期。
[26]John Rawls,A Theory of Justice,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vised edition,1999,pp.98-101.
[27]前引[23],Larry Alexander & Emily Sherwin,pp.38-39.
[28]此处的SA 与S’A,分别代表“在S 与S’的情形中给出A 决定”的缩略形式。
[29]H. L. A. Hart,The Concept of Law,Oxford: Clarendon Press,Revisit edition,1994,p.159.
[30]前引[29],p.124。
[31]前引[23],Larry Alexander & Emily Sherwin,pp.37-38。
[32]前引[29],H. L. A. Hart,p.130。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