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类别化处理”是毫无意义的,只是它不具备同案同判的“强主张”所要求的那种重要性。
[34]Ken Kress,“Coherence”,in A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f Law and Legal Theory,Oxford: Blackwell,1996,pp.534-535。
[35]尤其是真理符合论、基础主义与融贯论的相互辩驳,关于知识论或认识论的讨论,请参见,徐向东: 《怀疑论、知识与辩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一、九、十一章。
[36]这种复杂的表述方式,前引[35],徐向东书,第457页。
[37]融贯与否是个程度问题,即欲受辩护的观念与更多已受辩护的观念融贯,则它就获得了更多的辩护,反之则辩护程度较低。
[38]前引[36],Ken Kress,p.535.
[39]前引[24],John Rawls,pp.20-21.
[40]Ronald Dworkin,Justice in Robes,Cambridge,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246.
[41]此外,integrity 一词存在整体性、整全性等译法。台湾中正大学谢世民教授的提醒,使我注意到了这个译法。
[42]Ronald Dworkin,Law’s Empire,Cambridge,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p.47-48.
[43]前引[42],pp.65-68。
[44]前引[42],p.167. 德沃金实际上还提到过立法的原则一贯性要求,不过这与本文的讨论,所以省去。
[45]前引[42],p.165。
[46]前引[42],p.166。
[47]Kenneth Kress,“Legal Reasoning and Coherence Theories”,1984 ( 72) California Law Review,pp.398-400.
[48]Joseph Raz,“The Relevance of Coherence”,in his Ethics in the Public Domain,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4,pp.314-319.
[49]后两个用以支持同案同判的理由,来自于前引注瑏瑥,Marmor 文,pp.187-192. [50]陈景辉: 《裁判可接受性概念之反省》,载《法学研究》2009 年第4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