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转型与基层治理变革:农村问题研究新背景与新特征

乡村社会转型与基层治理变革:农村问题研究新背景与新特征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和市场化的深入,日渐觉醒的村民的民主意识、法治理念、权利思维、平等观念的不断增强,使得村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和参与农村社会政治事务,农村现有的基层治理模式和乡村民主政治体制面临着变革和调整的重任。作为农村治理模式和乡村民主政治体制的村民自治,成为了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系统的有机构成。它的变革既是农村市场化改革发展的配套举措,更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不可或缺的系统环节,这是转型期农村问题研究的新背景和新特征。

关键词:经济社会转型;基层治理;治理变革

改革开放 30 多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转变的新力量。经济发展也给中国带来了新问题,社会的分化与整合、经济的结构与秩序、政治的体制与前途等课题重新要求我们给予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和基层治理体制变革更多的理性关怀与深刻思考。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在经济社会转型的今天,中国乡村政治面领着发展实践与理论构建两大难题,再次刺激了学者们的学术神经和理论思维,农村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法国学者孟德拉斯曾说过,20 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是在 20 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1]。而如今,10 亿中国农民站在政治文明和政治现代化的入口处,这是 21 世纪开始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带给中国农民的新希望和新挑战。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实现农村基层治理的变革和政治文明的转型,是中华民族向当今世界以及社会科学提出的重要课题。

一、乡村社会转型与基层治理变革:农村问题研究的新背景

中国农村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历程,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沧桑巨变。把农村置放在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座标里,它既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发祥地,也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轫场。农村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村是什么?学界观点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农村是与城市规模不同的、主要是农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一个社会区域[2]。有学者认为,农村是与城市经济活动方式截然不同的、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的一个经济概念[3]。其实农村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既包含着政治经济的内涵,也包含着文化的意义。农村是一个以农民聚居、农业生产、乡村文化为要素的基层社区。它既是一个农民的生活场域,又是一个农业的生产基地,还是一个乡村传统积聚的文化摇篮。无论是从经济生产模式来认识农村,还是从居民社会属性来认识农村,抑或是从传统文化习俗来考察农村,分析的视角中始终都脱离不了农村的一个社会主体———农民。农民是农村社会区域的主角,是农业生产的主力,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受制于生活区域的限制,农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始终离不开农村这个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农民的思想结构和观念体系始终离不开农村这个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农民的市场理性和效益动机始终离不开农村这个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在传统农村经济模式下,农民是一个养家糊口、生活缺乏弹性的“小农”形象;在农村市场化改革初期,农民是一个敢想敢做、期待进入市场赢得更大自由的“经济人”;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带来农村经济社会转型之时,农民又把自己的精力从经济发展中分离一部分投射到基层政治和治理领域,此时农民展现的是一个期待具有更多政治话语、享有更多政治权利、参与基层政治实践的“现代人”。农民的行为模式、人格形象以及社会地位始终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农民还正通过自己的努力、运用自己的智慧在不断推动着农村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转型。从这个层面上说,可以认为“几千年来,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沉默还是怒火,决定着一切朝代的兴衰存亡;农民是积极还是消极,决定着社会是前进还是停滞;农民是拥护还是违抗,决定着所有政治家的政治生命是存活还是死亡;农民是支持还是反对,决定着所有政策是成功还是失败”[4]。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