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转型与基层治理变革:农村问题研究新背景与新特征(2)

乡村社会转型与基层治理变革:农村问题研究新背景与新特征(2)

农村市场化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培育出了一代新式的现代农民,在市场化进程中,他们逐渐演化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成为农村社会转型和现代化最根本的主体要素。然而,有一个事实也不容忽视,在农民卷入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其思想、品格、观念、素质、精神和文化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但农村发展滞后的惯性和市场化发展本身的不确定性,使得农民并不完全具备应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秩序的调控能力、市场环境下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不充分具备市场变化莫测的应对能力以及农村市场诸类风险的防范能力。进入市场的农民还不具备了解、驾驭和操控市场的能力与素质,这是农民自身经济能力的局限表现,也是中国农民的现代性症结。其中原因很多,既有技术层面,又有操作层面,更有理念层面;既有经济上现代性的不成熟,又有文化上现代性的不适应,更有政治上现代性的不健全。农村市场化改革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同样也深刻地改变了农村的权力结构,影响着农村的政治建设。事实上,农村市场化改革使农民的经济理想在不断实现,但农村的政治体制在村民自治治理于乡村广泛推介后,并没有带给农民政治权利整体性的提升。“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制度生命力的政治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政治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5]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步伐和农民政治权利享有程度与农村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之间出现了“断裂”,这或许是农村市场化改革后农民现代性始终无法形成、稳固的根源所在。

农村市场化改革是推动乡村社会实现现代化的体制基础与根本动力。农民卷入市场化的经济发展体制之中,在市场化的商品交换与资源配置过程中实现其劳动价值和奋斗理想。随着农村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农民已经不能也无法游离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农民与市场已经不可分割。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乡村市场化的转换、工业化的成长和现代性的追求上,也愈来愈明显地体现在农村基层政治体制改造和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农村市场化不仅将农民拉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同时也将农民纳入到了基层国家政治体系之中来。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不仅在打造农民的“经济人”形象,也在不断塑造农民的“政治人”身份。伴随着一系列国家制度在基层农村的强制推行,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基层治理体制变革开始朝着国家的理想目标迈进,农民被快速地卷入到农村市场经济建设与基层政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之中。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使现代政治法治思想深入基层,农民的政治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村庄政治体系的权威显著提升,不仅培养了村民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村民自治治理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而且使村民树立起基层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

市场的竞争性、天然平等性最符合人类普遍追求利益和自由的发展趋势,也最有利于人类自由、平等与权利在社会领域的实现。因此,市场是合理的政治制度安排的社会制度基础,它天然地和民主政治相关联。有学者认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促进民众政治参与扩大的最佳方式,经济的发展使得政治参与的基础和种类呈现多样性,并能够使民众更多的自觉自发地参与政治,而不会是被动式参与[6]。农村市场化改革不仅成为活跃和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实现乡村现代化发展的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发展途径,也是推动和实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治理变革的源泉与动力。有学者认为“:在一个政治参与很有限的政治体系中,传统农村精英的支持已足以保持政治稳定;在一个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都很广泛的政治体系中,农民乃是举足轻重的集团。”[7]农民是中国社会的草根阶层,这个阶层蕴藏着巨大的社会力量,他们始终是决定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力量。因此,在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不关注农民的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利益诉求,就不能真正构建和完善农村的政治体制构架,就不能从根本上把握好中国整体的政治体制走向。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