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讲好中国故事(3)

用“新”讲好中国故事(3)

融通中外的关键在于创新

首先,通过理论创新、概念创新,用外国人易于理解的方式,把中国的事情讲清楚。外国人关心中国的话题,发出了各种杂音,也提供了一个讲台,等待中国的表达。表达需要融通中外的技巧。中国梦作为一种最近提出的新概念,利用了外国人对于美国梦概念的既有认知,让他们很容易直观地理解中国人民的发展和奋斗的共性,产生跨越不同社会的情感共鸣。对于不同的传播对象,传统的概念也要创新性地使用。比如“社会主义”可以和世界上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部分亚非拉国家谈,跟欧洲就要多谈“社会主义民主”,跟美国要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然而,除了技巧之外,更根本的是我们要创新一套能够融通中外的理论,使之具有科学性、普遍性和历史性,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话语权,成为中外讨论、思考和未来进一步批判性发展的起点。

其次,主动创立新的议题和话语范畴,回应世界人民关注,引导国际舆论方向。全世界关心什么、谈什么、要做什么,背后是话语权的博弈。我们要逐渐跳出围绕中国问题的话语之争,放眼全世界的根本趋势和共同难题,提出中国的倡议,发出中国的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外交已经在这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比如设立金砖国家的金融互助机制、关注非洲的发展和贫困问题、关注中东动荡、关注中亚反恐问题等。西方霸权治下的世界并不完美,但我们如果没有大眼光、大智慧,不能提出新的见解和办法,就很难从西方手中得到真正的话语权。

再其次,要创新运用多种沟通方式,利用好新媒体和文化产业,学会在市场的检验中扩大话语权。只要能够反映中国人真实的生活、文化和情感,只要外国人感兴趣、容易接受,政府部门都应该抱着开放和鼓励的态度。最近流行于网络的动漫视频《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比较中外政治制度,就是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媳妇的美好时代》等电视剧在海外的热播,也是一种现象的开端。而从根本上看,要生产更多能够走出国门的思想和文化产品,我们需要培养更多既了解中国、又了解外国的双栖人才,需要释放民间社会的智慧和创造力。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和传媒事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是从长远上提升中国舆论话语权和软实力的基础。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