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特色学校建设纠偏(2)

为特色学校建设纠偏(2)

挖掘资源的路径指向哪?

特色学校建设需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有些优质学校拥有一般普通学校不可想象的资源优势,比如有条件邀请名家进学校与学生交流、与一流高校合作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国外学校建立协作关系等,这些资源当然可以有力地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但对大多数普通学校而言,资源的成本、便利以及与学校的匹配度依然是评判资源价值最主要的标准。因而,普通学校挖掘资源的路径主要指向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挖掘校内资源要科学分析学校的历史、师资、设施等方面的条件,因地制宜加以利用。有一所两县交界处的村小,书法教育在全县赫赫有名,就因为学校有一位老教师酷爱书法且小有名气。学校发现了特色建设的增长点后,免去这位老教师原来承担的教学任务,让其专心从事书法教学,并设立工作室、配备青年教师做助手。全校专门开设书法课,定期开展优秀书法作品展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把一所偏远村小的特色办学搞得风生水起,远近赞誉。这就是合理挖掘校内资源的一个鲜活案例。挖掘校外资源要科学分析学校的地理位置、乡风民情、自然资源、文化遗存等。地处山区的台湾南投县竹山国小,把学校周边的自然资源融入到特色办学的自觉追求之中,创设了以“竹的生态——竹的生活”为核心内容的校本特色课程,教育学生了解乡情、热爱乡土,学校也因此被评为台湾“百大特色小学”,就是一个成功挖掘校外资源的典型例证。

有序行动的层次如何定?

建设特色学校,需要有序的行动。归纳特色学校创建的成功案例,以下三个层次是必由之路:一是特色项目。特色项目是建设特色学校的起点。它的重要性体现在特色项目是特色理念的具体化,是特色学校创建的切入点,是特色创建成功的基础。比如说,一所学校要创建“书香校园”,教师阅读、学生阅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就是可行的实施项目。二是特色传统。传统需要时间来沉淀。由特色项目向特色传统演进的过程,要求学校的管理者不急功近利,不盲目标新立异,按照学校既定的办学共识,扎实向前推进。在时间流逝中坚守,这正是目前我们在特色学校建设中所缺失的。三是特色文化。国家有“国脉”,学校有“校脉”,特色文化就是学校的“校脉”,独特的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最根本的标志。一所真正成功的特色学校,它的特色理念必然以特色项目、特色传统为载体,进而渗透到学校管理、日常教学、师生精神、校园环境等方方面面。

评价成效的标准是什么?

评价一所特色学校建设的成效,需要四个“度”的统一:第一是参与度。没有师生广泛参与的特色项目,不能称之为学校的特色。有的学校选拔十几个、几十个学生,组成重点辅导的团队,有目标地参加各种竞赛活动,也会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作为学校的特色就显得十分牵强。第二是持久度。日本著名的教育学家佐藤学在《学习的革命》中曾经举过一个例子:福岛县金透小学的管弦乐队从二战前开始,几十年来一直在日本全国大赛中保持优异的成绩。在校长、教师和学生多经变动的情况下,学校的特色项目坚持成了学校的特色传统,确属不易。正如佐藤学总结的:“倘若一所学校丧失了自身的历史与传统,那么,这所学校就会如同天空的浮云那样虚无飘渺。然而,如今匆匆忙忙推进的学校改革,大多都无视学校固有的传统,单方面强行抹杀了学校内外的历史与文化。”观照我们的特色学校建设,这段话确是振聋发聩!第三是成就度。学校的办学成绩需要外显,才能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应该说在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获得的成绩越多,特色办学的成效就越显著。第四是认可度。政府管理、学校办学、社会评价是我国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趋势。特色学校建设的成效如何,不能仅仅是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的自拉自唱、自我陶醉,更需要社会的评价和认可,只有当社区、社会的正面评价与学校在特色办学方面的追求高度吻合时,特色学校建设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成功。

(作者系安徽省蚌埠市教育局总督学)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