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引领中国新外交(4)

新理念引领中国新外交(4)

抓住主要矛盾。策略运筹并非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2013年的中国外交,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直面矛盾和挑战,在外交事务上更加进取担当,尤其是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主动发声,下先手棋,在较短的时间内扭转了此前一度被动的外交态势,赢得了中国外交的良好开局。

面对中国周边环境“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复杂局面,中央领导频频出访,采取“先外围后周边”的思路,努力寻求缓和周边外交局势的对策。习近平总书记当选国家主席后,首访俄罗斯,与普京总统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中俄关系作为中国外交优先发展的方向,保持了高位运行,稳定了周边外交的半壁江山。随后,李克强总理首访印度,提出一系列重大倡议,得到印度积极回应。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2013年下半年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出席一系列东亚领导人峰会,提出了许多受到高度关注的外交倡议,中国周边局势得以稳定。特别是在缓和朝鲜半岛局势、管控钓鱼岛争端、推动南中国海合作方面,中国领导人果断决策,夯实了中国周边战略的稳定基石。在此基础上,中央召开首次周边工作会议,对经略周边提出全面部署,巩固了外交胜利果实。

坚持底线思维

一个国家越具有国际影响力,面对各种明枪暗箭式的战略考验越大,越要求其外交具有底线思维。在处理任何问题的时候,既要争取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又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利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一年来,在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等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外交坚守底线,敢于和善于捍卫国家利益,牢牢把控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局。

坚守原则底线。大国必须是一个有原则的国家,而且在原则问题强调信誉,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有大国担当。一年来,中国在钓鱼岛主权、东海防卫识别区、南中国海争端等事关原则问题上坚定不移,不仅自己要坚守原则底线,而且还要重视履约践诺的底线,如果其他国家挑战中国坚持的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原则,中国则敢于动用全部资源施加反制。

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中国外交坚持原则,不回避矛盾,主动发生,主动布局,赢得了有利于我国的外交态势。在划设东海防卫识别区问题上,中国坚持原则,主动施策,精巧发力,顶住各种压力,维护了我国正当权益。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上,中国坚持原则,掌握尺度,你进一步,我进一步,绝不吃亏,也不升级,实现了“打破实控未失控”。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中国牢牢把握维持地区和平稳定大局,积极致力于互利共赢,推动外交谈判顺利进行,反映出日臻娴熟的外交技巧。对于一些国家的政治家不负责任的政治言行和外交表态,中国也坚持原则,敢于批评,并采取适当举措,在不升级的前提下,开展必要的外交斗争。即便中国卷入周边国家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也必须恪守在内政问题上的国际关系原则,不能逾越外交政策底线。

树立大国心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作为一个综合国力快速上升和社会模式与众不同的大国,受到来自各方的怀疑、批评乃至打压都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些批评和打压,中国不怕批评,不怕打压,甚至面对打压,从容应对,妥善处理,呈现出大国必备的心态。

中国领导人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积极引导舆论,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在出访时,要么主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要么在外国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主动向世界介绍出访的目的和中国的政策主张,不回避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表现出自信从容的大国心态。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选派专家学者和相关官员,应邀到各国介绍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其政策变化,主动解释中国的政策,回应外国的关切,正在走向良性互动。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