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 :六个方向推进现代国家治理

俞可平 :六个方向推进现代国家治理

本文为俞可平2013年12月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专访。

21世纪经济报道》 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中不同的利益群体已经形成,各种利益冲突日益明显,社会不公平现象突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现存的许多体制机制严重阻碍社会进步,凡此种种都意味着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方面,正面临诸多新的严峻挑战。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怎样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以及如何提高治理主体的素质?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进行了一一回应。

俞可平认为,解放思想,加强顶层设计,总结地方创新经验,借鉴外国国家治理经验,坚决破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提高治理主体的素质这六个方面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尤为重要。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很紧迫

《21世纪》:您认为最近提出的国家治理中的“治理”和“统治”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尤为重要?

俞可平:首先“治理”是上个世纪末才被提出的新的政治概念,它不同于一直以来的“统治”,从统治走向治理,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

治理体制和治理行为主要体现国家的工具理性,无论在哪一种社会政治体制下,无论谁上台执政,都希望自己治下的国家有良好的治理。“少一些统治,多一些治理”,这也是21世纪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变革的重要特征。

从政治学理论看,统治与治理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区别。

“治理”与“统治”权威主体不同,统治的主体是单一的,就是政府或其他国家公共权力;治理的主体则是多元的,除了政府外,还包括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等;其次,这两者的权威性质不同,统治是强制性的,治理可以是强制的,但更多是协商的;同时,权威的来源不同,统治的来源就是强制性的国家法律;治理的来源除了法律外,还包括各种非国家强制的契约;另外,权力运行的向度也是不同的,统治的权力运行是自上而下的,治理的权力可以是自上而下的,但更多是平行的;最后,这两者作用所及的范围也是不同。统治所及的范围以政府权力所及领域为边界,而治理所及的范围则以公共领域为边界,后者比前者要宽广得多。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说明目前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相对落后,跟不上社会现代化的步伐,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经济需求。如果不采取突破性的改革举措解决国家治理中存在的紧迫问题,那么我们目前局部存在的治理危机有可能转变为执政危机。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