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根除附着在公车上的特权思维呢?一方面,应完善交通管理,在制度设计上,让大大小小的领导车和机关车,面临和普通车辆一样的待遇;在制度执行上,要赋予交通执法者监督特权车的权力,保证他们对违规特权车的处罚执行到位,而不是网开一面,让特权车先走。
另一方面,应教育领导车、机关车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要惩处特权车享用者滥用权力、专横跋扈的行为,或将权力扩张到其他不该涉及的领域,占用更多社会资源,比如开公车回家、接送孩子老婆、携家人旅游等。当把领导车和机关车关进了制度笼子,他们就不会有“特殊权力”。
【启示与思考】
此次北京交管部门停用“新闻采访”这一“特殊车证”,为所有“特殊车证”的下台画上了一个“句号”,这也标志着“特殊车证”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从整治过程来看,这是一场逐渐软着陆的战役,最开始整治的是“警备”、“京安”等一些特殊车证,现在到了“新闻采访”证这种貌似“该享特权”的车了。其符合整治特殊车证的总趋势,同时,估计更深层的原因是,猫腻太多,挂羊头卖狗肉,没几个挂“新闻采访证”的车是真的新闻采访车。
“特殊车证”,尽管是基于特殊公共服务的需要而产生,但太容易被私欲所利用,构成产生腐败、造成社会不公的一种标志性产物,成为公众痛恨的由头,公路上难承载的痛点。有句广告,用在这种挂特殊车证的车上比较吻合,“不走寻常路,飞一般的感觉”。
“特殊车证”有三罪,首先,他们是车辆中的“衙内”,交规中的“特供”,牛逼的气场,权利的象征,助长了特权,增多了霸道,让交规面前人人不平等。
其次,在社会效应上,基于特殊车证横行于公共车道上的影响力,其“一粒老鼠屎脏了一锅汤”的效应非常明显,在视觉上会形成冲击波,其象征意义非常恶劣,将人分为了三六九等,有违公序良俗,而且还充分彰显了某种媚权心态,继而演化成久治不愈的沉疴痼疾和社会公害,既败坏党风政风,又带坏民风社风,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此外,“特殊车证”还无奈地催生带动了下游假证产业。让交通规则有空子可钻,那些无孔不入的钻营者便想方设法添多通行特权“马甲”,搞出诸多冒牌货狐假虎威,让不法分子利用普通民众胆小怕事的心理为非作歹。
今年初,国家出台了《关于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的通知》,让“特供”、“专供”等被驱逐出党政国家机关,让人拍手称快!“特殊车证”无疑也是一种“特供”、“专供”,这种凌驾于群众之上的特权思想,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破坏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严重破坏了社会和谐。
基于以上原因,让“特殊车证”下台,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乃大快人心之举!“特殊车证”的下台,就是让“特权”下台,当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深入开展,任何“特权”都是与群众路线“格格不入”的,“特权”也不是某个阶层、某个人专享的,而是人民大众的。相信随着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改革的深入,类似“特殊车证”这样的“特权”都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迎来的势必是更加公平的和谐社会。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