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延烈:从企业家到支部书记

向延烈:从企业家到支部书记

核心提示:1989年,向延烈带着4个孩子从重庆老家来到新疆创业。10年后,他从一无所有的外地人成为棉花地里的一位农民企业家。富起来的向延烈致力于带动身边各民族同胞和他一起走向富裕生活。“人就像太阳一样,趁自己的太阳还没有下山之前,只想为社会、为大家做点事。”今年已73岁的向延烈是当地7个农场和棉花协会的联合党支部书记,在新疆奋斗了20多年,如今,他依然在为当地群众的各项事务日日奔忙。

1989年,向延烈带着4个孩子从重庆老家来到新疆创业。10年后,他从一无所有的外地人成为棉花地里的一位农民企业家。富起来的向延烈致力于带动身边各民族同胞和他一起走向富裕生活。“人就像太阳一样,趁自己的太阳还没有下山之前,只想为社会、为大家做点事。”今年已73岁的向延烈是当地7个农场和棉花协会的联合党支部书记,在新疆奋斗了20多年,如今,他依然在为当地群众的各项事务日日奔忙。

7个农场的

联合党支部书记

向延烈今年73岁了,但他的心还和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1989年,向延烈从重庆市丰都县来到新疆阿克苏市哈拉塔勒镇,在棉花种植大户王国泽的私立农场先后任带工、队长、场长职务,自己还开了1000亩荒地种植棉花。

2004年3月,向延烈在哈拉塔勒镇党委及镇政府安排下,任镇棉花协会党支部书记,同时又任水稻农场和英阿瓦提农场场长。为了全镇7个农场和棉花协会有利于发展党员及开展党建工作,党委决定成立阿克苏市哈拉塔勒镇农场棉花协会联合党支部。从此,年过六旬的向延烈身担7个农场的党建工作和3个农场场长的重担。

家里的东西像公共财物

棉花农场建立党支部以来,从最初的3名党员发展到拥有38名党员,向延烈一直是工作缺什么,他就从自己的家里取什么。甚至党支部成立之初,桌子、椅子都是从家里搬过去的。

在水稻农场,90%是维吾尔族同胞,向延烈经常走访贫困户,给他们解决难事。每年的古尔邦节和肉孜节,他自家出钱请全农场的人喝酒吃羊肉,把这个节日叫做“维汉共度古尔邦,亲如一家座谈会”。

在棉花地里,他看到广大打工者子女上学难,就从内地找来教师,兴办了农民子弟学校。这些年这个重庆汉子为新疆阿克苏地区困难群众捐款100多万元,但他可以问心无愧地说,自己没花过公家一分钱。

扎根边疆,无怨无悔

向延烈小时候家里很穷,没钱上学读书,七八岁时经常饿着肚子还要给人当长工割草放牛,直到解放后他才过上了好生活。“是共产党让我吃饱肚子,让我念书学习。”没上过几天学的向延烈回忆道。从那时起,他就有一个信仰——共产主义。15岁,他当上了生产队长,16岁就入了党。

如今作为一个拥有千亩棉田的农民企业家,向延烈本应安享晚年。可他却有一颗闲不住的心。家里的人都说,他喜欢“管闲事”,开着自家的车,加着自己的油,干着大家的事。他被当地各族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向书记”,民政局的很多年轻干部就直呼他为“向叔叔”。

向延烈的家建在荒原深处的农场里,是一座红顶白墙的建筑,房子装修的很漂亮,墙上镶有白瓷砖,屋顶上装饰着琉璃瓦。有人问他:“年纪大了不想回重庆老家吗?边疆条件差,你把家建在这里,心里没有遗憾吗?”

向延烈的回答是,要让自己的子孙后代都扎根在这片荒原上。他还把自己的终生信条刻在自家大门墙外:“对党问心无愧,为民鞠躬尽瘁。”“这两句话,是我的心里话,我要感谢共产党,没有党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向延烈说。

“向叔叔是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影响和带动着一大批人。”阿克苏市民政局社会组织党工委党建办主任何秀华这样评价向延烈。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