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由“失独重生”引发的思考(3)

【案例】由“失独重生”引发的思考(3)

六旬老太生子自救 失独老人的晚年该在何处安放

失独老太拼的是重新再爱的机会

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国家在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这极大释放了在百姓继续添丁的心理需求。在过去失独报道中的不断追问,其实也透露着这样的声音。但有专家估计政策的放开并不会引发生育潮。除了百姓对政策的观望因素之外,还有对自身的不自信。在新闻中,盛海琳有着中产家庭的背景,即便这样她还要在迟暮之年为两个女儿的将来打拼。而很多在城市中打拼的年轻人条件未必有她好,更多的只是在生育条件上占优。在“累而不爱”的语境下,不少年轻人披上伪丁克的外衣,来化解外界对他们的压力和质疑。

“失独重生记”是盛海琳主演的人生励志片,她拼出了自己可以重新再爱的机会。而在人生战场打拼的年轻人,他们更多的是在拼一个让自己孩子不输在人生起跑线的机会。出发点不同,但落脚点一样。以幸福为目的的拼搏,都值得致敬!

呼吁

莫让失独老太高龄产女再现

失独者每个国家都会有,但在我国之所以存在如此数量庞大的群体,不能不归因于国情国策而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几代独生子女家庭。由此而言,失独者的个体创伤也是为了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利益付出的家庭牺牲。在此意义上,抚慰失独家庭,令失独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社会与国家的整体责任。

这其间的道理,在既有的制度安排中也有体现。2001年底颁布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中曾有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这项规定的意义在于明确了对失独家庭的政府责任,但在落实的层面,却因地各异,不少地方给予的补助甚至比低保还低,更不要奢谈对失独家庭多一层精神抚慰。某种程度上,正是对来自制度层面的替偿缺少足够信心,才倒逼出六旬失独老太高龄生子的悲喜剧。

支招

关爱“失独家庭”,物质与精神一样都不能少

各地都有为数不少的家庭,主要因为计划生育这一铁定国策的执行以及其后子女遭受意外而成为“失独家庭”。据相关资料统计,在全国这个数字可能达到上千万,实在是一个非常巨大而沉重的数字。因此,关爱这些“失独家庭”,无论对于政府,还是整个社会,都义不容辞。特别是,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还将继续执行。

在这方面,政府与社会其实也做了不少工作,只是做的还远远不够,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经济补助过少,对那些经济困难的“失独家庭”帮助十分有限。

当然,也必须要看到,“失独家庭”并非都属于经济上需要格外帮助的对象,或者说经济上的帮助并非是所有“失独家庭”所必需的内容。但所有“失独家庭”必然都特别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对于更多的这种家庭老人来说,精神的关爱也许是更加重要的内容。如何在不触痛他们丧失子女这一巨大痛点的前提下来帮助他们走出失去子女的阴影与痛苦,如何让他们不再那么空虚、孤独、寂寞与失落,尽量减轻失独对于他们生活的影响,让他们真正能够跟大多数人一样安度晚年,不因为失独而彻底改变了生活甚至人生,也是需要政府与社会特别努力去做的工作,而且我们应该争取做得越来越好才是。而这项工作做起来,难度远远超过对他们进行经济上的救助,只有真正用心去做,才可能做好。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