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由“失独重生”引发的思考(4)

【案例】由“失独重生”引发的思考(4)

[微言大义]

@晴晴的苏苏妈:能理解,失独家庭的痛苦不经历的人难以想象,除了自己再有孩子,领养、宠物,都不能解决心理的伤痛。但这样也有后患,在福利保障体系非常不健全的今天,孩子们以后的成长会有一系列问题。

@Koocooler:为什么年过六旬还坚持要生孩子?而且是双胞胎?其实反映了我国失独家庭的问题,一个孩子承担的不只是自己的人生,更是父母一辈子的精神寄托。

@优捷LifePi:这个社会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失独老人,但是他们没有像盛海琳一样的条件再生子,从报道和图片中看,盛海琳自己曾经是一名医生,家境经济实力比一般失独家庭要强。但是不管如何还是很欣赏她的勇气以及母爱的伟大。

6旬老太“失独重生”呼唤计生补偿机制

作为一名孤寂的失独者,60岁老太盛海琳毅然选择试管婴儿手术,并成功诞下一对双胞胎女儿,创造了最高龄产妇的一个奇迹,让人惊羡,更令人心酸。显然,老太失独后重生,仅是个案,不可复制。特别是,一双幼女今后的生存和教育问题,将成为其不可承受之重。可见,对于失独家庭,来自社会的救助和关爱,远比个人“失独重生”之类的自我救赎持久有力。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强力推进,当今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而又庞大的群体—独生子女家庭,而由独生子女加父母组成的独生子女家庭,也成为城市中最基本的家庭模式。问题是,独生子女家庭不是理想的家庭结构模式,这在我们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时表现得最为明显。人口学专家彭希哲教授曾指出:“独生子女现象对个人和家庭层面上的影响将非常深远,并已经成为中国转型时期风险社会中的一个风险要素。”比如,独生子女一旦遭遇伤亡等变故,将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难以消解的痛感。

据统计,目前我国大约有百万个“失独家庭”,独生子女伤残死亡达30多万人,这个数据让人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惟一寄托,孩子对中国人来说,就是情感的寄托和希望的化身。当发生独生子女意外死亡的惨剧,家庭幸福的大厦瞬间轰然倒塌,没有了家庭的温馨,没有了儿女亲情的依靠,无儿无女的生活,让失独家庭面临无法克服的困难和痛苦;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困难和痛苦将会越来越沉重。

因此,6旬老太“失独重生”,呼唤建立计划生育补偿机制。一个出现大面积独生子女家庭的社会,实际上是为未来的发展预留了隐忧。作为政府,如何规避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是国家计生补偿责任的题中之义。湖南人大代表薛开伍曾建议“用计生罚款建立计划生育失独基金和失独保险(放心保)”,让计生罚款充满了善意和温情,用到了该用的地方,也体现了国家计生补偿责任,不妨一试。特别是,国家和地方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过程中,应对独生子女及其家庭做出制度安排,当突遇独生子女伤亡等家庭变故时,制度应及时伸出援手。比如,在就学、就医、就业、养老等各个方面,应实行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和救助力度,让独生子女家庭真正享受到执行计划生育国策应得的实惠。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