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舌尖上的安全”不容忽视(4)

【案例】“舌尖上的安全”不容忽视(4)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先要管好农药

多年来,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新一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用四个“最”字为食品安全戴上紧箍咒。笔者认为,从源头上确保“舌尖上的安全”,首先要管好农药。

众所周知,违规使用高毒农药,是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的罪魁祸首之一。部分种植户为了省钱省力,在种植中使用禁限用高毒农药或随意缩短农药安全间隔期,造成农药残留超标,一度出现的毒生姜、毒韭菜、毒豆芽等,让人谈农药色变。

高毒农药的危害不仅仅体现在当下。据介绍,高毒农药除极少数成分被日光分解外,大部分流入江河湖泊,给环境造成长期的污染。如,剧毒农药六六六停用已有多年,但现在还能在土壤中检测出残留来,这类农药往往需要上百年才能分解。

食品安全不能仅凭生产者的良心,更要靠制度和标准建设。目前,我国尚没有法律规定生产者用高毒农药怎么处罚,只要没有被曝光,就可以肆无忌惮。同时,我国仍对部分高毒农药采取限用措施,如要求“神农丹”只能用于粮食作物,不能用于水果蔬菜,但由于缺乏监管,限制使用高毒农药的要求难以落实。

相关部门应参照国际标准,尽快出台新的农药管理条例,淘汰高毒禁限用农药,加快农药产品更新换代。新的农药管理条例应明确对违法违规使用农药的处罚标准。这样,基层在对种植、养殖户进行宣传时有法可依,能起到对违规使用农药行为的震慑作用。

同时,应加强监管,建立农药销售使用追溯体系。所有备案农资、农药经指定的经营机构加贴标识后,方可分销、专供,一旦发现农药残留超标,将连带追究生产厂家、销售商、种植户的责任,确保农业化学品“来得明白、销得清楚、用得清白”。

最后,农产品安全也应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各级尤其是村级质量监督员作用,加强对农村流动小商贩的监管,通过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最大限度加强农村市场末端管理,让非法高毒农药没有市场。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须知无农不安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以前有句老话,叫做“无农不稳”,强调农业的本固邦宁之效。如果说,“无农不稳”立论了中国农业的基础意义,那么,“无农不安”则是现代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切肤之感。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些年,尽管我们一直在构筑食品安全预防与惩戒机制,但各色食品安全公共事件仍可谓乱象丛生。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从“牛肉膏”到“一滴香”,从“地沟油”到“细菌门”……吃的喝的,荤的素的,固体的液体的,似乎隔三差五总会有各色“潜规则”来揭穿不堪的真相。这一幕幕审丑疲劳的闹剧,不仅拉低了食品行业的下限,更戕害了社会“道德血液”的底线。

理性而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肇因复杂——既有食品产业及食品科技发展快速带来的客观风险,也有社会转型期规范失效衍生的规则风险,甚至还有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与能力增强而倒逼的层级风险。即便如此,从制度设计到常态执法,仍在非议中不断进步。譬如《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和《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健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到2015年末,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覆盖全部县级行政区域,并逐步延伸到社区、乡村,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这次的农村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无农不安。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无非还是把守好两重关口:一是源头生产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干净的食物,离不开干净的阳光空气和水,离不开干净的种植养殖技术与环境。于此而言,应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对受污染严重的耕地、水等,要划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禁止区域,进行集中修复,控肥、控药、控添加剂,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