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舌尖上的安全”不容忽视(5)

【案例】“舌尖上的安全”不容忽视(5)

二是常态监管关。食品安全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早告诉我们,先有严苛的他律、后才有成熟的自律。因此,眼下亟待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使权力和责任紧密挂钩,抓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下猛药、出重拳、绝不姑息,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惟其如此,才能大力培育有公信力的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

农村稳则天下稳,农业安则天下安。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农业是基础,也是决定成色的关键。

【启示与思考】

古语有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是国家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让老百姓吃的放心,也是国家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社会中食品安全事件频频爆出,从“毒奶粉”到“瘦肉精”,再到“毒生姜”,人们不仅对加工过的食品望而却步,就连所谓“原生态”的生姜都不能逃过剧毒农药“神农丹”的浸染。因此,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既是对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的重大考验,同时也拷问着执政者的决心。企业固然有他们应该负担的责任,但是国家更应该为“舌尖上的安全”撑起严管的“保护伞”。

首先,净化市场源头是重点。这一步抓好了,能够把食品安全犯罪扼杀在摇篮之中。重点应对人民每天需食用的粮食作物、蔬菜、水果、饮用水等严加控管。市场上的食品应由大型的、符合质量要求的、国家认可的种植专业户、集团,生产厂家的食品占绝大部分,对落后的、零星的、质量无保障的种植户、生产小厂适时淘汰。

其次,建立完备的检测体系。在各级超市和农贸市场设置检测仪器、提供检测方法,随时对有关品主要质量参数进行检测,可由市场专职检测人员或人民群众开展抽检。国家应投入一定费用来进行设备和技术支撑,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检测体系,如此,不合格产品难以上市,也不敢上市,这样就杜绝了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另外,还要借助舆论监督的力量,增加媒体透明度。适时通报食品检测结果,对优质、合格产品进行表彰,对抽查不合格的产品及时曝光,让其下架整改或停产,把对消费者的危害降到最低。

“舌尖上的安全”不可小觑,食品安全问题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也可能正在危害着我们的健康。只有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为其撑起严管的“保护伞”,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吃的放心,吃的安心。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