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兴亡的历史文化追溯 (2)

苏共兴亡的历史文化追溯 (2)

首先因为共产党执政后,总体上沿用了革命时期形成的权力高度集中的领导制度,这在一定条件下很容易演变为对权力的滥用。其次,则与社会主义革命没有按照马克思所预能在资本主义民主法治已达到的高度,重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反而更多地吸附了前资本主义的东西,包括用“阶级斗争”掩盖权力之争,赤裸裸地消灭“反对派”,表明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皇权思想已腐蚀某些执政的共产党人。

因此,“大清洗”的发生,固然有领导者个人的责任,但本质上是权力运行缺乏制约监督的产物。1980年,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教训时曾指出:中国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是从苏联照搬而来的,它在苏联就不成功,更不用说在中国了。这种政治体制的“总病根”就是“权力过分集中”、“民主太少”。他还说:“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既是总结历史经验,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是对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如果领导者搞个人专断,是非常危险的。因此,胡锦涛强调,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

(二) 密切联系群众,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心中没有人民,忽视群众利益,是苏共被人民抛弃的重要原因。尤其当有的干部靠善于走“上层路线”、善于制造虚假“政绩”,使苏共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都严重受损,甚至导致离心离德。斯大林从没有认为赫鲁晓夫多能干,最欣赏他农民式的憨厚及对自己无保留的热爱,后者曾创造在20分钟发言中歌颂斯大林32次的纪录。美苏争霸期间,苏式社会主义实际是一种动员型的意识形态,人民是否幸福安宁并不重要。于是,本应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在很多方面演变成“以人为代价”的社会主义。

二战后,外敌威胁基本解除,为和美国争霸继续要求人民长期做出牺牲,群众难以接受。苏联老百姓每年用于排队购买食品和牙膏、手纸等日用品的时间,相当于1500万劳动者的全年工时。人民对苏共的感情和信任,就在这种令人难捱的漫长等待中耗尽了。社会主义事业是群众的事业,当领导者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私产时,绝对的权力必然走向绝对腐败。

而中共和苏共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邓小平讲的,我们和人民的关系是几十年的革命战争打出来的,是名副其实的血肉联系。胡锦涛强调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指引、评价、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最充分阐发。这就是一种眼睛向下的目光,一种心系群众的情怀,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本色。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