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糕
很多人都误解甑糕是源于陕西的小吃,其实陕西甑糕是用花盆蒸的,该叫“盆糕”。而北京甑糕用的器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中国就发明了一种器物叫“鬲”,有点像扎啤杯,底下有三足,点上火就用来煮肉,上面又置了一个特别像屉一样用来蒸的带盖陶器,这个东西就叫做“甑”……
北京的甑糕,用的甑是木制或是竹制的,尺寸相当小,直径都在7厘米以内,底下有小洞,上面盖帽。制作时,用的不是糯米,而是大米,把大米粉碎拌湿成大米干浆置入甑中,旺火蒸之。蒸好后,起开盖,就会问客人了:“您想要什么口味?有山楂味、玫瑰味、桂花味和豆沙、枣泥味。”客人要哪种,就往上淋哪种料。豆沙和枣泥的,是在蒸一半时,把料放里边,上面再铺上一层米粉继续蒸,所以这两样是属于里面带馅的。弄好料后,就用小木棒从甑底的小洞将甑糕捅出,出来的甑糕类似元宝状,吃起来的口感是爽口、筋道、口味多变。但是由于制作甑糕的小摊贩卫生条件极差,所以在1953年后,国家就明令禁止制作甑糕,于是甑糕也就失传了。
蒸而炸
“蒸而炸”类似于大饺子,但要有褶儿,形如元宝。老北京还有道小吃叫炸羊尾,它是由西来顺首创,但却是东来顺做出的名气,就是因为东来顺做了改良。西来顺直接用的羊尾油制作,但这吃起来太过油腻,于是东来顺就用豆沙为馅,炸成羊尾巴的形状,上点白糖,吃起来又酥又甜又软,于是就很受欢迎。由于蒸而炸本身就是油炸食品,再搁羊油的话就过于油腻,所以真正的“蒸而炸”里根本就没有羊油。老北京的“蒸而炸”其实是素食——“西葫芦、小香菜、胡椒面儿、醋、蒜、油儿又白搭”,用黄酱拌馅,再撒上点儿熟芝麻,包成饺子型。卖“蒸而炸”的小贩先在家蒸好后,卖时现炸加热。炸的时候油位要高,半煎半炸,炸出来表面布满珍珠状的小泡,表明这“蒸而炸”非常酥,吃一口非常好,非常香。
青酱肉
青酱肉来自“猪肉杠”——过去老北京管卖猪肉的铺子叫“猪肉杠”。“猪肉杠”以东四一带的“猪市大街”最为有名,其中位于现在朝内菜市场把口的普云楼把青酱肉做得最好。普云楼是前店后厂,也就是带炉铺的猪肉杠,类似于天福号。卖不完的猪肉就直接放到黄酱缸里腌制,腌制的时间很长,一般都是寒冬时节开始腌,直到转年出了数伏才将肉捞出来洗净再煮制,方成美味。由于是用黄酱腌制,过程中有发酵的作用,黄豆的氨基酸进到肉里,而猪肉本身的蛋白质也同时降解,于是猪肉便有了鲜味,吃起来肥而不腻、润而不柴、酱香浓郁。所以这所谓的青酱肉,“青”就是什么都没有,“酱”就是黄酱,食材和做法都不复杂,只是这经典的美食最需要的就是静心等待。
1952年以来,由于时断时续的生猪供应困扰着酱制品行业,青酱肉也因此停产,所以至今也就失传了。
苏造肉
苏造肉是卤煮火烧的前身,对于它名字的来历,有说是江苏人做的,也有说是江南的一位姓苏的师傅做的。据能查到的宫廷档案的记载,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苏师傅做的肉口味比较特别,而这特别之处则是来自太医院。他跟太医院的一位太医交情甚好,于是太医便给他开了一副药方,这药方是根据不同季节来做调整,用这药方烧出来的肉不但没有药味,而且肥而不腻、润而不柴,色泽也特别漂亮,关键还独具一股芳香。由于制作的师傅姓苏,于是便有了“苏造肉”这个名字。
时间到了民国初年,溥仪离开故宫后,宫里的佣差也就随之被“裁员”,出来后的这些人为了营生,于是在西华门门口开始卖苏造肉,后来由于得到了西华门“升平署”梨园艺人的认可,便即名声大振,苏造肉也即由此流传到了民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