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书江:边疆忠魂

石书江:边疆忠魂

摘要:在祖国西部绵延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一代又一代的兵团人在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屯垦戍边。石书江上任时,六十七团这个少数民族人口占40%的边境贫困团场,近600多户少数民族家庭中,就有500户挂账歉收,他的心情异常沉重。

 

在祖国西部绵延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一代又一代的兵团人在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屯垦戍边。六十年来,是他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在环境恶劣的漫长边境地带改造自然,守土保疆,把边疆变成塞外江南,把边境线铸成铜墙铁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七团政委石书江就是他们中的一个。

 科技兴农促发展

“石政委一心扑在工作上,看准的事情他一定要干到底。”提起老领导,司机吴江一脸敬佩。

14年前,年仅41岁的石书江,被调到了人均耕地仅有5亩,职均收入才2000元左右的边境团场六十七团任团长。尽管石书江对六十七团的贫穷早有耳闻,但见到团部低矮破旧的平房,坑洼狭窄的路况时,他才感到有点“抓狂”。

那夜,石书江失眠了。

“是走,还是留?”当职工们一张张期盼的面孔一一在脑海中浮现时,石书江选择了留下。自此,他把六十七团的未来勇敢地扛在肩上,他要让职工群众的腰包鼓起来,腰杆子挺起来。

开弓没有回头箭。为尽快改变团场的落后面貌,石书江带领有关人员实地勘察、论证,短时间里跑遍了全团的角角落落,确立了“以水土开发为突破口、发展节水灌溉、改造中低产田”的农业发展思路,并亲自主持、参与、组织实施了多项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水利工地、扶贫开发点、牧业生产基地,到处可见他忙碌奔波、身先士卒的身影。

抗洪一线,他第一个跳进冰凉刺骨的河水;春播夏灌,全团用水紧张时,他连续6个昼夜奋战在渠道边;水利大会战,一日三餐吃在工地,睡在四处透风的帐篷里;改造中低产田,亲自勘测论证,用双脚丈量了六十七团的每一寸土地……

2011年年底,六十七团8.4万亩作物采用膜下滴灌技术,2万余亩耕地采用喷灌技术,节水农业面积占全团耕地面积的90%以上。与过去大水漫灌相比,实施滴灌技术,每亩地用水量由过去的500立方米左右降到100立方米左右,水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三连职工王福华是团场发展节水农业的受益者,谈起滴灌的使用,他感触颇深:“我们连队95%的耕地使用滴灌,既省力又省水。有了水,连队的耕地面积10年来增长了三倍多。去年种地收入8万多元,在团部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楼房。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多亏了石政委,不然还不知道现在是个啥光景。”

巨变令人吃惊,数据令人折服。当精量播种、双膜覆盖、测土施肥、标准化农田建设、机械化收获等一项又一项农业新技术相继在六十七团推广应用后,2011年,六十七团实现生产总值2.3亿元,比1996年增加2亿元;职均收入2.4万元,比1996年增加1.8万元;耕地面积扩大到12万亩,比1996年增加8.5万亩,等于14年间再造了3个六十七团,使六十七团从一个小型团场、贫困团场一跃成为第四师的大型团场、先进团场。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