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通知指出,2002年中央颁布的《干部任用条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要求,中央决定予以修订。(人民网 1月16日)
毛泽东同志曾讲过:“路线方针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勾勒出了全面深入改革路线图,改革宏图能否绘制完成,改革措施能否落地生根,关键在于广大党员干部是否能够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选拔干部显得至关重要,新《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出台为如何选好干部、选准干部摆正了“风向标”,也为广大党员干部如何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新《条例》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德才兼备。德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责任心的一种表现;才是指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和手段,对于一个人而言,德是灵魂,是向导,才是能力,是工具。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才是能不能干,德则是愿不愿干,无论才有多高,本领有多大,如果德寡,便不会服务群众,反会用所谓的“才”谋私利,甚至导致才越高也就危害越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样的人重用,都要把德放在首位。”选拔任用干部上应该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唯有坚持这一标准,才能真正选出有德的干部,才能真正选出愿意为群众服务、造福百姓的干部,也才能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坦坦荡荡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全心全意服务群众。
新《条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是党和国家发展的根基和基础,只有根基稳固,发展才有保障。基层工作纷繁复杂,环境艰苦,发展压力更大,更需要一批安心扎根基层的优秀干部。当下,不少干部安于享乐,喜欢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鲜少到基层中去,到群众中去,更不愿与群众一起摸爬滚打,与群众距离越来越疏远。部分年轻干部更是把农村基层当做一个跳板,把到农村工作仅仅当做积累基层经历的镀金,到基层混满时间就急着“逃离”,不仅对基层发展没有贡献。造成干部不愿在基层的原因有很多,“升迁晋职”希望渺茫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新的《条例》强调基层工作经历、侧重于从基层选拔干部、从艰苦地区选拔干部,这无疑是一种重视基层的正确导向,将引导广大干部既身入更要心入基层,真正扎根基层,为群众服务。
新《条例》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李克强总理曾经说过:“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评价一个干部的标准不能仅靠干部述职会讲,更不能靠干部会走形式摆业绩,关键在于干部工作实绩是否突出,这种实绩是真抓实干、脚踏实地干出来的,这种实绩也不单单是“GDP数据”和“面子工程”,是真正为地区发展做出了多少贡献,为辖区群众解决了多少难题,办了多少实事。过去对干部的考核考察,唯GDP论英雄的现象突出,导致一些干部盲目发展经济,生态破坏严重,民生被忽略,造成了经济粗放型发展,表面上数据越来越大,实际上却是得不偿失,群众满意度也不高,甚至造成了一些社会矛盾,为科学发展埋下了隐患。新《条例》在考察内容中强调防止以GDP论“英雄”,更加注重民生和环境问题,注重选拔那些实绩突出的干部,必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群众、发展民生工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上来,通过真抓实干、服务群众、造福群众展示自己的实绩。
新《条例》可谓亮点纷呈,科学性更强,也更接地气,树立了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为干部选拔任用定准了“风向标”,也必将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的“指向标”。组织、纪检等相关部门要协调推进,坚定地将《新条例》贯彻落实到底,真正把符合20字标准的好干部选拔出来,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重庆市长寿区委组织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