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江:如何保证粮食增长的趋势延续下去?(6)

张林江:如何保证粮食增长的趋势延续下去?(6)

(二)出现了用投入、用资源换增产的情况。财政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11年全国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近3万亿,其中中央财政支出超过1万亿。农田水利方面,中央财政支出近1400亿。根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年-2015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开展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并补充耕地2400亩,为此,还需要投入6000亿元。我国化肥、种子、农药等方面的支出已为全球之最,农业机械方面的投入也大幅增加。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叶贞琴在“2010年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上坦承,我国农业化肥施用总量相当于美国、印度总和,而亩均施用量则是美国的3倍多。农业发展引发的面源水污染已经超过工业。所以,我国的农业增长方式仍然是投入型、资源过度利用的。而且,粮食产量虽然增加了,但是粮食的质量却是下降的。

(三)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不断增强。十八亿亩的耕地红线压力很大,“保耕地”与“保发展”两难局面日益突出。作为一个水资源严重不足而且分布不均衡的国家,清华大学蔡继明教授估算,我国每年农业生产缺水300亿立方米。加之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水利用率只有40%,相当于美国的一半。农业增加用水困难,还可能诱发水资源脆弱平衡局面的打破。

另外,农业科技支撑不强、种粮比较收益低、气象灾害与生物灾害不确定性增大等问题,都是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挑战。总的来说,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资源约束紧的转型国家,粮食生产与供应保证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必须警钟长鸣。

四、提高粮价是现阶段的现实选择

老话讲,谷贱伤农。粮价长期偏低,不光影响到了农民增收的进程,而且对种粮积极性的伤害越来越大。长期积累的后果是,对我国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造成巨大内伤,有可能以突然爆发的方式,一下子“赶”出来数量远超目前的流动人口,对社会形成很大冲击。而且,目前的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地区性的不愿意务农、不愿意种粮的风气。换言之,粮食主产区的种粮积极性也在下降。目前的政策选择,唯有通过提高粮食收购价的方式,从而提高粮价,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一)提高粮价,有利于粮食发展和农民增收,有利于解决目前遇到的困难

农民经营性收入长期徘徊,主要是因为粮食价格低。依靠科技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固然重要,但保持粮食播种面积仍然不可放松。为此,如果比较大的提高粮食价格,我国粮食增产的态势就能保持下去,粮食安全就不会成为问题。从历史经验看,1985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比上年提高8.6%,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比上年提高18.7%。1994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比上年提高39.9%,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比上年提高35.9%。2003年,粮食市场价格普遍上涨2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达到了4.3%。特别是1994年,定购价提高了44%,1995年在粮食连续丰收的情况下,采取了以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为核心的调控措施,1996年再次提高42%。在3年内政府收购价提高了105%,出现了粮食持续增产的局面。近几年我国粮食的收购价格,每百斤粳稻2004年是75元,2012年也只有140元,9年才提高了86.7%。每百斤小麦2007年是70元,2012年不过102元,5年增幅不到46%。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现在看来,增收难点仍然在农民,特别是平均耕地少的种粮农民。只有比较大幅的提高粮食价格,农民增收才能吃上“定心丸”。特别是,如果新的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能在“三农”问题深层次矛盾渐次暴露的今天,施行提高粮食价格这一“德政”,无疑有利于长期默默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数亿农民福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