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江:如何保证粮食增长的趋势延续下去?(4)

张林江:如何保证粮食增长的趋势延续下去?(4)

长期粮价偏低正在改变这些现状。

其一,耕地较少地区的“小农经济”趋于破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按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材料,全国人均经营耕地面积2.3亩,人均高于3亩的只有6个省(自治区),高于2亩低于3亩的也仅有3个省。按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经验数据表明,北方大部分年产两季地区,种冬小麦一季收成800-1000斤/亩,市场价格约800-1000元,种玉米一季收成1000-1200斤/亩,市场价格约950-1150元,两季种粮直补150元左右,亩均年收入1900-2300元,除去种子、化肥、灌溉等成本800-1000元,亩均收入1100-1300元。如果按照目前的全国农村居民人纯收入水平测算,则至少人均种粮要达到7亩以上,才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笔者调查表明,10年前,人均耕地1-2亩、3-4口的农民家庭,如果从事粮食生产,农业的投入与产出稍有盈余,家庭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10年后,取消了农业税费,还增加了种粮补贴,粮食价格也有所提升,但土地减少和农资、水电等价格同时发生变化,农村家庭务农收入仍然在2000-3000元左右。可以说,以种粮为主要收入、家庭联产为主要特征的“小农经济”正在走向破产。

其二,小农经济的破产将可能引发巨大的社会问题。虽然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挽救了粮食生产的下滑。但“未来谁来种粮”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许多地方的“80后”农民无地可种、不愿意种地、不会种地,对土地和农村也缺乏感情。特别是,家庭的生产生活组织功能再次被瓦解,低素质、缺乏组织的农民日益被抛到市场的大潮中,生活的成本大大加大,未来的不确定性显著提高。

其三,社会保障的相对滞后和无助感,正在引发农民的不满情绪。既然种地难以保证体面的、可预期的未来好生活,农民必然将未来再次托付给政府。而我国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晚,仍然未做到全覆盖,且保障水平低,不能实现地区间流转,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远未做到。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对农民进城落户的歧视甚至敌意,都在加剧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感。部分土地较少的农民进城后,生活成本高昂但收入较低,生活在城镇但缺乏认同和融入,实际上已经再次“无产化”、“边缘化”,对社会的不满和怨恨都在增加。

其四,土地对于农民的牵制功能正在快速消失,通过种地稳定多数农民、逐步释放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城镇就业的机制正在失效。农民进城很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东部沿海人均耕地较少地区的这个苗头正在显现。一旦农民进城突破现在每年1000-1200万的规模,很可能对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很大的影响。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