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江:如何保证粮食增长的趋势延续下去?(3)

张林江:如何保证粮食增长的趋势延续下去?(3)

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相比,以2002年为基期100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表明,2011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上升到基期的178%,10年间,除2009年略有回落外,其余所有年份都呈增长态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相关数据测算,2002年到2011年底,化肥、农药、家用机油、半机械化农具、机械化农具的价格指数都呈连续上涨态势,2011年分别达到基期的184%、123%、202%、124%和141%。其中,2000年尿素市场批发价大约1000元每吨,2012年达到2500元每吨,增长150%。这些硬性粮食生产支出,还没有包括农业劳动者的人工成本。

与农民工工资相比,2002年全国农民工务工月均收入约为659元[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在全国农民工工作暨家庭服务业工作办公室主任会议上提到,2011年,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达到2049元。比2002年增加1390元,增幅达211%。

与其他农产品价格相比,多地调查表明,虽然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而且投入较大,但种菜、种水果与种粮收入比达8-10倍,导致多地农民由种粮转为种菜、种水果。为此,全国多地出现了“菜篮子”打败“米袋子”的情况。

与其他产品价格相比,从2000年到2012年,房价上涨超过10倍,汽油涨价将近3倍。

通过以上对比,不难得出结论,粮食价格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长期偏低的,政府实际上通过收购价政策和市场干预政策,有效地压低了粮价,保持了CPI的低位运行。从近几年的观察来看,虽然粮价经历了一个缓慢上涨,但真实粮价偏低的状况并没有太大改变。改革开放30多年了,实际粮价不增反降,这当然是不正常的。这是一种城市、市民偏向的政策选择,是以农民发展、粮食安全为代价的。

(二)实际粮价偏低对农户的影响

众所周知,我国改革开放的启动、甚至说中国现代化的真正起点是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其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在实现农民家庭粮食自给自足之外,解决了全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二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重新恢复了家庭的生产生活组织特性,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的积极性和生活的经济性。三是适应了我国社会的消费结构,当时的“以粮为纲”导向是适应全国人民“吃饱饭”的消费实际的。四是每年季节性的收获,为我国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民群众编织了一张“生活保障网”,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平得以维持。五是破除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政府合法性危机。因为人民公社制使得农民群众生活日益困顿,许多人产生了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实行家庭经营后,“能不能过上好生活”不再是政府责任,而很容易被理解为自己家人努力与否和聪明与否。六是将农民吸引在土地上,不致忽然间大规模跨地区、城乡间流动,对社会造成太大压力,对社会秩序形成冲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