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高粮价,是比提高农业补贴更为有效的政策工具
目前粮食补贴的激励效应在下降。一是粮食直补的补贴数量低,每亩地年均100-200元的补助,根本无法弥补农资上涨的费用。二是由于粮食直补是对着实际播种面积而进行的,实际上成了针对耕地的补贴。在我国人均耕地较低的现实下,这些补贴实际上“撒了胡椒面”,成了对所有承包人的普惠性政策。农民普遍产生了“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心理,对粮食生产并无激励。三是在操作中,出现了种粮人、承包人和种粮食、种经济作物的补贴冲突,补贴出现了与粮食生产脱节的现象。四是补贴政策仍然建立在层层上报、层层审查的机制上,造假虚报等现象时有发生,管理成本很大。
另外,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等惠农政策,补贴范围小,补贴结构不尽合理,资金分散,效果较差。根据世界经合组织的测算,我国通过流通环节的补贴仅有25%形成农民收入。而且,经合组织报告显示,中国在2008至2010年间对农业的政策性补贴费用增长了6倍,达到1470亿美元,远远高出美国的农业补贴。报告同时指出,中国对农业的政策性补贴尤其针对农田的化学施肥,不仅有悖于市场竞争的相关规定,更对环境造成负面效应。在国际社会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农业补贴政策将受到越来越多的攻击。
(三)提高粮价,对城镇居民生活影响不大
郑芳等人专门做过粮价波动对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的影响。其研究表明,粮价对不同收入群体的食品、粮食消费支出影响不同。研究发现,随着收入的提高,粮食等食品价格的上涨对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会越来越弱。其中,60%的城镇居民,食品、粮食消费支出增加影响率取值接近于零或者为负。处于收入底层的40%人口则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其中以最低收入户的5%与10%所受影响最大。[4]
实际上,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困难影响因素很多,粮价只是其中之一。在我国人均口粮总体下降的大趋势下,这部分群众的生活困难一要靠自力更生,通过就业、再就业实现生活条件的改善。另外,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物价变化,给予其一定的食品补贴。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推出营养补充援助计划(SNAP,俗称食品券)。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12年7月美国总共有破纪录的4668万人向政府领取食品券,月度支出达到62.6亿美元。
(四)粮食涨价会抬升CPI是个伪问题
目前我国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中,粮食及食品价格所占比重过大。所以,粮价一涨,CPI就涨。这只能说明我国核心CPI的设计存在问题,应当通过调整相应参数和权重来解决。而不能通过粮价“绑定”CPI的办法,借用CPI高企作为压低粮价的理由,从而变相让种粮农民做长期的牺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