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古今中外历史,官场尽管有风雨,有黑幕,甚至有血腥危险,但从来都是人们争相角逐的热闹场所,其区别只是立官为公还是立官为私罢了。因此说,“官不聊生”是个伪命题。
为何在时下会发出“官不聊生”的声音?笔者长期生活在一个县城,近来也听到了一些官员关于“当官不那么舒服”的感言。据报道,十八大以来,有20名省部级官员落马,截止去年9月,超过十万名官员被惩处。自2013年3月起,中纪委已先后4次对32起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进行了通报。不难看到,中共高层多年倡导的“反腐倡廉”、整治官场作风事实上已到度到位,在全社会形成了震撼力,这才是一些所谓“官不聊生”冒出的主要原因。政府过紧日子的“紧”不仅指节省公家财物,还有各级干部履行职责之紧。所以“手头紧”、“职责紧”成为当下政府的主流生态。限制官员的特权,虽然也引起部分人的不满和抵触情绪,但却赢得民众的广泛支持。
本来,当官需要清廉,当官行为需要规范,这些都是常识。古人云,“在官惟名,莅事惟平,立身惟清”。时下,中央国务院对官员发出的“清规戒律”就是官员从政的行为规范。身为官员就应该严格遵守。
其实,从一个角度而言,不论是中央加强对官员作风的监督,还是广大官员感觉“周身制”本质上是对广大官员的爱护。俗语云,“严是爱松是害”,假若官员们都守法守规了,那么,中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就会蔚成新风,“中国梦”就会加速实现。
当官应比老百姓辛苦,作风应比老百姓规范,贡献应比老百姓明显。可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应是为官的情操和作风。因此,面对一系列的整治和规范,一切立志于“立官为公”的人们,应该适应之理解之,并模范带头落实之。这样实践了,对自己对社会都是一大利好。
“官不聊生”是正风肃纪必经的“阵痛”
最近一段时间,中央密集出台文件反“四风”,“会所里的腐败”被严肃整治,领导干部要做出承诺不出入会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禁令一出让台挂历市场遭遇退单潮,“纸片上的腐败”无处遁形,“公款贺卡”、“公款挂历”的时代俨然成为过去时;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小举措”更是彰显“从严治吏”的大决心;中纪委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对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严惩不贷,让2013年成了中国的“打虎之年”,一年之内十几名省部级官员东窗事发,被打落马。因此,很多官员感慨,现在官不好当了、当官没意思了,甚至有些官员还生出不小的怨气,将此称为“官不聊生”。
各省市陆续的出台的整改方案,更是给官员戴上了“紧箍咒”,这让一些立场不坚定、信仰不纯洁的官员满腹牢骚,怨气连连,用“官不聊生”来形容自己的处境。其实,“官不聊生”何尝不是一种进步。这一方面说明自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反“四风”的成效开始逐步显现;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过去对官员的监督和约束相对较松,使一些官员把滥用公权力、挥霍国家财产当作家常便饭。随着权力一步步被关进笼子,估计还会有更多的官员觉得不自在,不能像过去那样随心所欲地行使特权而产生一种失落感,“官不聊生”的感受定会愈发强烈。殊不知,他们口中所谓的“官不聊生”正是从中央到地方的正风肃纪活动必经的“阵痛”。只有官员的职业风险足够大,他们的从政谨慎度足够强,民众的幸福感才会有保障,腐败行为也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
号称“官不聊生”的领导干部实则把权力视为私有,意识不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以为自己对地方的发展作了贡献,对老百姓“有恩”,吃一点、喝一点、拿一点、享受一下理所当然。还有一些干部把物质享受当成人生的最高追求,用国家和人民的钱为自己的物欲埋单,毫不吝惜,尽情挥霍。殊不知,只有“去掉官气”,“扑下身子”,积极投身到为民服务中来,永葆为民务实的清廉工作作风,才能让群众买账。
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作风建设思想不能疲,劲头不能松,措施不能软,“打铁还需自身硬”,领导干部更是应该率先垂范,带头践行群众路线,希望此次“阵痛”能够成为一次契机,让广大官员认清自己身上的责任,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人民公仆的身份。廉洁清明,自始至终都不该是“官不聊生”,而应是“为官常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