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核心提示:中国经济失衡、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的根子在结构失衡。基于这种情况,中国要通过结构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结构升级首先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根基在于制度创新。也就是“制度重于技术”。

关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中国改革的问题,我想谈一点个人的认识,主要讲四个问题:一是现在面临的新机遇,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新机遇;二是面临的新挑战;三是当前经济增长出现的新问题;四是解决问题的新出路。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三中全会提到了新的历史起点,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我们就有了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机遇。

从总量上看,预计2013年中国GDP总量将超过56万亿人民币。按不变价格计算,比改革开放初期大概提高了25倍。按照现在的汇率换算成美元约是9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比重将接近12%,排在世界的第2位。而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中国GDP总量占全球GDP的比重是1.8%,排在世界第10位。

从人均GDP的水平来看,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人均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在8.7%,考虑到在这期间我国人口增长的绝对量,8.7%的增长速度也创造了战后经济发展上的一个奇迹。按照这年均8.7%的增速预计,2013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4万人民币,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大约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8倍,折算成美元,将超过6000美元。

超过6000美元意味着什么?按照2012年6月世界银行公布的按人均GDP来划分发展阶段的标准,当代世界人均GDP如果是在12475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现在有70个;如果人均GDP是在4000美元以上、12475美元以下是上中等收入国家,有54个;人均GDP在1200美元以上、4500美元以下是下中等收入国家,目前也是54个;人均1200美元以下则是低收入国家,有36个,把这4种国家加在一起,世界银行现在统计的国家样本总数是214个。在这214个国家里,2012年中国人均GDP排名大概在第114名。这个排序并不高,处于中间水平。但是,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在世界银行当时统计的196个国家中,按人均国民收入排序,我国与扎伊尔并列世界第189位。从大的阶段上看,我们超过了6000美元,是一个比较标准的上中等收入的国家。也就是说,从人均GDP的水平看,这30多年我们完成了两个穿越:一个是穿越了贫困(低收入阶段),一个是穿越了温饱(下中等收入阶段)。虽然在世界范围比较起来,收入水平并不是很高,但我们提升的速度还是非常显著的。

我们目前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当一个国家穿越了贫困、跨越了温饱,进入了上中等收入阶段之后,也就是在新的起点上,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新机遇?对于这个机遇我们要怎么样把握?十八大报告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前后,也就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外一个节点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前后,也就是本世纪中叶2050年前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里,我从经济方面来简单解读一下这两个时间节点。

第一,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经济方面来看,有两类指标:经济数量指标和经济质量指标。

经济数量指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总量,一个是人均。对于总量,我们提的指标是,GDP的总量到2020年按不变的价格比2010年翻一番。2010年GDP的总量接近45万亿元,翻一番就是接近90万亿,约合15到16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现在的水平。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到2020年能实现经济增长比2010年翻一番的倍增计划,GDP的总量按现在的汇率和现在的价格折算,我们大概能达到美国现在的经济总量。要实现这个目标不难,要求2010到2020这1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在7.2%左右。目前,中国理论上的潜在自然增长率是在8%左右;在实践中,2011年增速是9.2%,2012年是7.8%,2013年达到7.7%,都高于7.2%。况且,这几年是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深刻影响的几年。另外,人均的指标是人均GDP翻一番。在2010年人均GDP大概是3.4万元,翻一番大概为6.8万元,按照现在的汇率折算,约为12500美元。要实现这个目标也不难,如果我们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之下,实现这个目标就问题不大。如果能够在2020年实现人均GDP翻一番,就意味着中国在2010年进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后,用10年时间实现从上中等收入的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穿越。从横向比较来看,目前70多个国家实现从上中等水平到高收入水平的穿越,平均用了12年零4个月时间,其中有20个人口大国(人口超过1000万人以上),平均用了11年零9个月。也就是大国经济起动慢,一旦起飞,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加速的冲击力比小国要大,所以时间会短一点。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能不能用10年或10年略多一点的时间,实现向高收入国家的历史穿越,这就是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机遇。

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质量指标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这四个方面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扩张,而是国民经济结构的提升、改变,更关乎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本质。

农业现代化。主要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经济越发达,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越低。70个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是10%多一点,美国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在2%左右。当代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平均在5%左右。而最穷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平均为72%;下中等收入国家,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平均为54%;上中等收入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平均是30%。我国的情况是,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平均为70.5%。2012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降到了36%,基本上接近当代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年平均下降2.4%。按照这个速度,到2020年中国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有可能降到15%上下,比较接近当代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当然,这个变化会带来很多发展问题,会释放出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的农民离开土地,将带来一系列问题。

新型工业化。十七大报告明确了中国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十八大又强调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按照国家统计局2013年1月份公布的中国目前工业化实现程度,已经达到国际社会标准工业化国家66%的水平,其中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和广东5个省市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辽宁、山东、浙江和福建4个省达到了90%的水平。这9个省市都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工业化水平比较低的主要是西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但是这些地方工业化水平较低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这些地方要不要以工业化为发展目标?实际上这是可以讨论的,各地区的生态环境不一样,主体功能不一样,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是不一样,不一定每个省都千篇一律地以实现现代工业化为发展目标。另一方面,现在工业化水平比较高的省市基本上都在东部,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高,加权平均一计算,虽然个别地区比较低,但全国的水平已经完成了2/3的历史进程,按目前的速度,我们不担心中国到2020年实现工业化,而要担心的是实现工业化的代价。因此,十八大报告没有改变时间表,还是2020年实现工业化,但加了两个字,成为“新型工业化”,主要是讲工业化的道路、方式,以及为此要付的代价要更经济,社会比较和谐。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